“大人都是为你好、我们活了半辈子了还不知道啥是对啥是错、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每次长辈和我们沟通的时候总是爱说类似的话。或许有些建议是对的,但是这种方式就是让我们心底很抵触。时间长了,慢慢和父母的关系就有点疏远了,很多事情也不愿意和他们说了。
所以,有人羡慕别人家的家庭气氛,经常发出一些感叹:“要是我的爸妈也那样就好了。”
相对于孩子的不理解,父母除了生气还会在背后暗自伤心:“为什么这孩子这么倔,怎么就不听劝呢”,“这孩子越长大越不爱说话了呢”
其实,不是孩子不爱说话,而是相互沟通的方式让彼此之间竖立了一道墙。语言不应该是墙壁,而是一道窗户,打开彼此的心扉。
双方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于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就是《非暴力沟通》所说的暴力的沟通方式。
可能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会跟暴力扯上关系。但是有些话确实很伤人,这些无心或者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解释。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经获得过和平之桥奖。他发现的非暴力沟通方式,不仅让个人生活更加和谐,同时也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的争端和冲突。
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了解《非暴力沟通》一书,如何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要素来进行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要会观察
我有个同事,她跟我们倾诉了她一件糟心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她下班回到家看见她上六年级的女儿在客厅看电视,就说了一句:一天到晚只会看电视,懒得跟什么一样。她女儿直接说了一句:“坏妈妈”,然后跑回房间哭了,一晚上都没有理过她。
同事也很委屈,自己每天拼死拼活上班不就是想让女儿生活好一点,能读一个更好的学校嘛,一天到晚不学习只会看电视,以后可怎么办,说着说着,自己也哭了起来。
其实同事和她女儿这种沟通方式就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说的暴力沟通,跟黄晓明在《中餐厅》节目说的一句话一样: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种沟通方式是不可取的,往往会让结果适得其反。
我把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告诉同事,让她不要直接评价,而是先去观察,跟你女儿说你的观察结果。如果今天下班回家,还看到女儿在看电视,你不妨这样说:“女儿,我看见你在这看电视,没有做作业,我担心你的作业没做完。”
第二天同事兴冲冲跟我说,这招果然管用,女儿没有再生气,她作业做完了,只是看一小会电视放松一下,她答应我最多只看半小时。
如果同事继续采取暴力沟通方式,我们可以预料到同事母女关系会僵持一段时间,乃至更久。因为同事混淆了观察和评价,造成了不必要的误会。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非暴力沟通要会表达感受
经过上次的事情之后,同事喜欢跟我分享她们母女之间的槽点。一天又跑过来说,她觉得女儿不爱自己了,总是什么都要爸爸。虽然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但是女儿也是我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啊,怎么就跟我不亲了呢。
我有点哭笑不得,这算是吃醋了吗。不过我还是认真问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事回答我说,这几天回家感觉女儿跟自己越来越不亲了,就跟女儿说:宝贝,你现在都跟妈妈不亲了。但是女儿并没有什么回应,所以伤心透了。
女儿的疏远让同事有点不淡定了,但是根据非暴力沟通理论,同事其实是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她女儿理解不了她的意思,更别说有什么反馈了。
“你现在都跟妈妈不亲了”,这句话是对女儿的一个批评,因为女儿的疏远让同事感到不满了。那要怎么样才能让她女儿知道同事的感受呢?这就需要同事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女儿,你这几天总是粘着爸爸,都没有跟妈妈玩,让妈妈担心自己受到冷落了”,换个说法,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这样别人就能清晰知道你的感受,才能有所回应。
同事说过,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感受,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建议是建立自己的感受词汇库。比如说兴奋、开心、高兴等等表达满足感受的词汇,也有害怕、担心等等表达没有得到满足感受的词汇。
所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库,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表达感受,减少冲突,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非暴力沟通要会表达需要
我跟同事说,如果下次想要女儿满足你的内心的期待,除了要表达清楚你自己的感受之外,还要把自己的需要表达出来。
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才能获得别人积极的回应。同事完全可以跟她女儿说:“女儿,你这几天总是粘着爸爸,都没有跟妈妈玩,让妈妈担心自己受到冷落了,妈妈想你陪妈妈玩一下”
这样同事女儿就知道了,噢,我跟爸爸玩有点冷落妈妈了,要去和妈妈也玩一下才公平。这样孩子知道你的需要,自然就会做出你所期待的选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3个阶段:认为自己有义务让别人开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负责,没办法对别人负责,也不能让别人牺牲自己对自己负责。
认为自己总是要取悦别人,光考虑别人的需要,这是可悲的,也是活的最累的。我们不能让孩子处处都看别人的眼色做事,这样的孩子往往比较懦弱。但是也不能自顾着自己,完全不顾及别人,这样容易造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但是也要知道不能强求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我们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助长,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要学会请求
现在同事和女儿日常相处已经比较融洽了,但是最近一件事情,让她感觉到颇为棘手,这不,又来找我这个“军师”出主意了。
同事女儿今年上的6年级,马上就小升初了,同事想让女儿参加一下补习班,加把劲考上一个重点中学,但是女儿觉得随缘就好,不用太强求。这个态度让同事颇为上火。
我给的建议是,你找个时间和女儿谈一谈,这次谈话的目的就是让女儿知道你为什么要让她参加补习班,你要清楚地说出你的想法,并且请求她对你这个想法给出反馈意见,看看女儿实际是怎么想的,要记住是请求不是命令。如果做不到这几点,就只是浪费大家的时间而已。
后来同事跟我说,她去谈了,她跟女儿说清楚了,考上一个重点中学对她的人生有什么帮的帮助,她目前需要作出怎么样的调整等等,最后女儿同意了她的建议。
为什么前后两次沟通结果截然不同?因为同事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请求,让孩子清楚知道父母的意思,而不是给孩子感觉这是一个命令,不听就要受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所以,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要告诉别人,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用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这个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因为作为父母就可以随意对孩子下命令,一个好的沟通方式,往往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去做一些你们双方都觉得有道理的事情,不要觉得沟通不了就总是那一句:“我这是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