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句卡 - 如果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弗洛伊德就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
- 原文:弗洛伊德和尼采在思想上有一个明显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造反”的倾向,反叛西方主流的理性主义传统。如果说尼采的反叛思想颠覆了对上帝的信仰,那么弗洛伊德的思想又颠覆了什么呢?
用一句话概括,弗洛伊德颠覆了对于人的理解,这个颠覆的关键点是“人的理性”。
在这之前,启蒙主义继承古希腊罗马的思想传统,认为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但在弗洛伊德之后,这种“理性人”观念遭到了根本的质疑。
可以这样说,如果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弗洛伊德就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成为了现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 复述:无
- 启发: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一个关键的看法:在精神意义上,没有人是绝对健康的,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弗洛伊德发现,人类心理结构中存在一个黑暗地带,叫做“无意识”,而这,正是颠覆“理性人”这个观点的关键。他认为,无意识中暗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人的欲望本能,主要是性欲本能和攻击本能,这是人内在最基本的冲动,是生命的驱动力。
而要理解无意识,就必须提到精神分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了,那就是“人格结构三元说”,也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是“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层。这里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这些与生俱来的欲望要寻求即刻的满足,不论是非对错,只要满足了欲望就会很快乐。
本我之上是自我,这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个自己。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它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自我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如果说本我是人心中的一个小婴儿,只知道追求满足和快乐,那么自我就像是小婴儿的监护人,会用理性来考虑这些要求,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考量,有选择地去满足那些欲望。
自我再往上,就是超我。顾名思义,是超越自我的那一部分,这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化人格。它是在人与“道德”的接触和理解中形成的,我们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道德权威,内在化成心灵的一部分,最终就形成了这个理想人格。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超我就有点像是那个天使;但我们的实际行动常常达不到天使的标准,超我就会通过内疚感和罪恶感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动。
弗洛伊德说,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有点像马和骑手。马是强劲的驱动力,而骑手需要驾驭这股力量。骑手能够正常指挥马的时候,人的精神状况就很健康。但如果这种关系出了问题,骑手反而被马拖着走,这就偏离了正常的精神状况,如果这种偏离严重而且持久,就成了人们说的精神疾病。这就是弗洛伊德学说对于人类精神状况的理解。
通过对精神疾病的解释和治疗,弗洛伊德以科学的名义论证了一套普遍性的精神分析学说,给出了一个人格真相的“科学研究成果”。根据这个发现,理性的力量根本没那么强大,力量最强的其实是人的原始欲望,理性只是在不断想办法应对这些原始欲望而已。于是,启蒙传统中认为理性是人精神本质的观念,就被这个所谓“科学发现”给颠覆了。
- 出处:11 弗洛伊德I:为什么说他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刘擎《西方现代思想》)
- 标签:精神分析/人格结构三元说/本我自我超我
- 日期: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