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夏2017
绝大多数人平常认为,且一直以来教孩子礼貌的方式是这样的:
碰见熟悉的人要问好!
有朋友、亲人来家里,要记得端水泡茶!
有朋友来家里要安静,自己玩耍,不能打扰大人们聊天!
有小朋友和你一起玩耍时,要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玩具!
上桌吃饭一定要等所有人到齐,长辈先动筷后才能开始吃饭!
来访的人要走,一定要说再见。
……
可是,孩子真的明白这些啰哩巴嗦的事了吗?真的明白了这么做的意义了吗?
答案:未必。
而且是,有可能一直以来也不懂,直到做了孩子的父母也未必可知,仅仅是按照现成的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也许只为在他人看来“这孩子真有礼貌”(毕竟这样看起来无论孩子还是父母更有范儿)。
情商大于智商(EQ>IQ),这是现阶段大家普遍认同的道理。
情商是指一个人换位思考的智商。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论证完全成立。智商高的人未必情商高,但情商高的人一定都有礼貌和分寸,相反,像之前所说的礼貌方式,可能并不一定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01
正确、关键地引导是培养孩子高情商和有礼貌的重要方法。
前两天,媳妇给我讲了她看的一篇文章,重点分享的是如何引导,如何问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特别有教育意义。
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娱乐明星的孩子(具体是哪位明星,不记得了)在家里举办生日Party,邀请来了一大堆带着孩子的明星家长和老师,到了切蛋糕环节,孩子爸爸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小寿星呀,你打算怎么分蛋糕?”,因为现场的家长、孩子特别多,经过一番忙碌之后,还有四个孩子和两位大人仍然没有分到蛋糕,而此时的蛋糕只剩了最初划分出来的两大块了,此时孩子的爸爸又开始问孩子“宝贝,还有几个人没有吃到蛋糕,你打算怎么办?”,而此时的孩子,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直接自己拿一块,剩下的归大家,而是把剩下的两块蛋糕重新又细分成了7块,最后大家都吃到了蛋糕,虽然最后分到蛋糕的确实是少了一点点。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爸爸引导孩子做出选择的两句话。
第一句——“小寿星呀,你打算怎么分蛋糕?”
这句话中的一个隐含假设就是“这块蛋糕,你是要分给大家共同享用的,不能独自享用”,而这句话后,孩子所拥有的权利就是决定怎样来公平公正地划分,然后让大家都吃到美味的蛋糕。
事实上,它和另外一件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领导给你布置工作时,如果你的脑子里一拥而出的想法是“我能不能干”的想法时,这项工作八成的结果会是失败的,即便不失败,也会草草应付而没有好的反馈。但如果你当时的想法是“我怎样做才能做好这件事”时,这已然形成了一种建立在“我能做这件事”自信基础上的升华,自然你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渠道去做好和完美完成这件事,当然最终的结果和第一种想法得来的结果大相径庭。
第二句话,——“宝贝,还有几个人没有吃到蛋糕,你打算怎么办?”
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剩余的几个人也需要分到蛋糕,就看你怎么办了”?这时候看得就是孩子换位思考和平时大人言传身教养成的习惯。
如果这时大人的引导方式是“宝贝,你应该和大家分享剩余的蛋糕”这种方式的话,相信起到的效果不会有之前那句的效果。
02
父母言传身教,孩子骨子里换位思考习惯地养成。(五不六做)
生活中,夫妻在孩子面前不红脸,不吵架、不污言秽语、不诋毁他人,不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孩子、不说影响孩子成长的话语,比如我不喜欢你了、我讨厌你等等。
夫妻在孩子面前应该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或困难,引导孩子提升困难承受能力和情绪的释放,引导孩子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用自我的换位思考引导孩子,多分享分享的好处,用自我习惯和学习影响孩子。
END
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带来大改变。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打赏,否则,欢迎吐槽,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