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谋道的重要性——著名书法家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解析《论语》

【原文阅读】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①。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

【名词解释】

①馁(něi):饥饿。

【全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俸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

【简要分析】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谋道还是谋食,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选择。选择不同,人生就不同。孔子主张的“道”,指的是立身行事、治国安邦之道。他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如果能体会到道的妙处,就算是立即死去也毫无遗憾,可见道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道。只有追求仁道,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食指的是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的食物,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其他物质资料。

樊迟曾向老师请教如何耕稼,孔子很鄙视他,说喜欢耕作的樊迟“小人也”。

在本章中,孔子又说,“耕也,馁在其中矣”,意思是说,种地也不能避免饿肚子。后代有学者因此认为孔子瞧不起从事农耕的劳动人民,应该受到批判。

这是他们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曲解。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他并没有瞧不起农业,更没有瞧不起农民,他之所以说“君子谋道不谋食”,意思是君子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应该致力于立身行事、安邦治国。这是从整个社会着眼,认为只有社会安定了,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才能正常运营,人们才有的吃有的穿。如果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老百姓自顾不暇,谁还有心思耕种呢?君子治理好社会,君主自然有所回报。

由此可见,君子不是“不谋食”,他们恰恰是通过“谋道”来“谋食”,即孔子所说的“学,禄在其中也”。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谋道的重要性,而不是说君子就不用吃饭了。人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就是活着,因而吃饭穿衣之类的生理需求是最重要的。孔子所说的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物质基础;而孔子终生追求的道,无疑就是上层建筑,没有物质基础,上层建筑也无从谈起。

孟子对食的重要性理解的最为透彻,在《告子上》中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人要是饿死了,还说什么精神道义呢?但是也不能把眼光都盯在食物上,还应该有一种精神。如果没有精神的指引,人们的行为就会陷入迷茫。

因而,对“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最佳理解是,要坚持道,这是不能动摇的,在坚持道的前提下谋食。谋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但是不能为谋食而谋食,更不能为谋食而害道。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一种“安贫乐道”的思想,为了追求“道”,身处贫困也在所不惜,这一点,孔子的弟子颜回做得非常好。

孔子曾对学生们夸赞颜回“贤哉”,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那么“贤能”,还是受穷,这不禁让人对孔子的话产生了疑惑。其实并不矛盾,在世道不好的时候,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不能正常运营生产,就是去谋道,也很难“禄在其中”。但是,不是说在乱世中就不需要“谋道”,而是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原文阅读】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篇》

【全文翻译】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简要分析】

这段话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传诵千古的名言。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基础打好了,事情才能得到顺利解决。

准备工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性。首先,通过准备工作可以让你对事情做一个整体的把握,宏观上的认识可以让你的思路更清晰、更全面。

要做准备工作,首先就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对事情进行周密计划,将做事过程分成详细的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需要什么物质资料、技术支持,以及现实条件等。这就等于在潜意识中将事情做了一遍,将可能遇到的困难都考虑到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处理事情的基本程序和方式方法。如果能提前准备好将会用到的条件,就可以避免事到临头手忙脚乱,使事情得以顺利开展。

做好准备工作,也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方法之一。这里不是说准备工作不需要耗费时间,恰恰相反,有时准备工作是相当耗时的。但是,事先充分谋划,比起事到临头手足无措还是要节省很多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说的都是这方面的道理。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事先准备好了趁手的工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准备工作是否周全详尽,是事情能否顺利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礼记•中庸》中说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思是说没有事先的准备,就不会取得成功,起码不能顺利地取得成功。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医生做手术前,所用医疗器械都是事先消好毒,分门别类地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用的时候伸手就可以取到,既保证了效率,也保证了安全。试想,如果要用到某个医疗器械,却还没有准备好,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手术的成功根本无从谈起,还有可能引发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商鞅对以法治国很有研究,受李悝和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他曾经做过魏国宰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但魏惠王没有任用他。

后来,商鞅得知秦孝公求贤,就投奔秦国去了。他到秦国后,先结交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在景监的引荐下,商鞅见到了秦孝公,与他谈了三次话,从帝道、王道、霸道三个方面阐述了为君之策,得到了秦孝公的赞许。

他的新法中包括许多富国强兵的内容,例如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鼓励人们开荒,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等,这些措施使人民得到了实利,也对国家有利。

另外,商鞅变法确实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但仍有不少人对商鞅变法表示支持。

总的看来,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首先是结交景监,为自己创造了机会。其次是赢得了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即使有反对者,也不敢和统治者公然唱反调,这使得商鞅可以安心推行新法。再次,赢得了同僚的支持。最后,赢得了百姓的拥护。有了这些准备,商鞅变法便顺理成章地成功了。

孔子提到的“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是指“为仁”也要“利其器”,也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比如你想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先搞好人际关系,结交贤达,让自己进入上层社会,这样就能获得施展才华的职位,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此种种,都是在做准备工作。

孔子的这一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他不受时代的局限,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也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不仅要准备好工具,也要为完成事情准备必要的条件。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不至于两眼一抹黑,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才能更顺利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原文阅读】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篇》

【全文翻译】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简要分析】

本章孔子所说的两句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有着永恒的价值,已经被后人当作成语来使用。它提醒人们看问题应从长远着眼,否则,眼前就会发生困难。人能谋虑深远,思考成熟,就会办事周详,及时预防流弊,也就能让忧患之事不得接近。

这句著名的话常被引用,因其包含有令人警醒的忧患意识。然而,为什么人如果没有久远的考虑,就必然会被眼前的忧患所困扰?风物长宜放眼量,短视的人囿于一事一物,对事物的发展的看法自然会片面或偏颇,则必然为近患所困。而有远见的人,并不是没有眼前的忧患,而是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未来,会对眼前遇到的忧患正确地认识、对待、处理。

但事实上,远见不是人想有就有的,那是学识、经验、胸怀的综合体现。

这句话对普通人的启示是,人要有点儿忧患意识,不要鼠目寸光,把眼睛光盯在眼前,盯在既得利益上,要想一想后面的事情,想一想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当遇到挫折时,就会多一份豁达、自信和智慧。一切困难、苦难都会过去,因为有一个温暖的希望在等着,它叫未来。

【原文阅读】

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论语•里仁篇》

【名词解释】

①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

②省:反省,检查。

【全文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简要分析】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否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

据史载,苏轼在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当读到《范滂传》的时候,苏轼为范滂母子大义凛然的精神感动,就问自己的母亲说:“如果有一天,我做官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呢?”程氏回答说:“你要是能像范滂一样为国尽忠,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吗?”

范滂是东汉名士,因清廉正直而得罪权贵。第二次党锢之祸时,十常侍诬陷范滂,下令将他逮捕。许多人劝范滂逃走,不少地方官甚至有意纵放。但是,范滂的母亲却劝他学习李膺,慷慨赴义。苏轼母子这番对话,就是典型的见贤思齐。也正因为有这样向善自省的修为,苏轼后来才成为一代贤士。

见贤思齐,是寻找一个进德修身的人生榜样;而见不贤内自省,则是找一个反面典型。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其实,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满身错误而不知。

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正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追悔可耻的行为就是对生命的拯救。”什么叫追悔,说白了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非但不能自省,还自欺欺人,觉得都是别人的过错,自己只是受到了牵连而已。对于这种人而言,他们很难会正视自己的错误,更不希望有人将他的缺点给揭露出来。

对于别人的批评,大多会采取文过饰非,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就像已经发现了堤坝上的裂缝,却不进行修补,只是在上面涂上一点水泥将缝隙掩盖住。从表面上看,堤坝仍是完美无缺的,但在洪水猛烈地冲击下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原文阅读】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

【全文翻译】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简要分析】

地理环境似乎能决定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中国是陆地国家,尤其是政治核心历来居于内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刀耕火种,男耕女织,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生活空间就在本巷、本村、本乡、本县、本市、本国。

这样的生产方式又产生了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由此也便重人伦,厚情谊。

而海洋边国家的人就不同,他们以捕鱼为生,为了捕到更多的鱼,必要逐渐远游,目之所及,海阔天空,心态就开放。远游到异地,还会产生交换,商业和贸易就会发达,也便生了侵略之心。再远游,就发现了新大陆;当然也发生了血腥的屠杀。

夫子时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为人子,自要孝敬父母,不可远游;三十亩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倘若子外出,就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秩序,最主要是打破了人伦秩序。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何以为孝?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不可。所以,即便非得远游,也必须要让父母知道方位。

今天就简单了,再也没有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了。一封电子邮件、一个电话,就算你在地球的另一端,也能天涯若比邻,远游反倒成了光荣的事情。你的孩子在哪儿?美国呢!一脸的幸福和骄傲。只是,人情越来越稀薄。孩子与父母,就快剩下一个空中的电波和屏幕上的符号了。

【原文阅读】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①。”——《论语•里仁篇》

【名词解释】

①讷(nè):说话迟钝。

【全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简要分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此语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为人处世的玄机,即少说话多做事。在春秋时期,这句话就已成了当时智者行事的重要法宝之一,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之一。

讷于言,有两层含义,首先提醒我们少说话。当然,少说并不等于不说。若是一个正常人整天不说一句话,那就有点儿不正常了。但是,说话多了也不行,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其次,要求我们少说空话和大话,空话废话毫无意义,而吹大话,最终只能使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柄,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孔子一向反对多言,并且一再告诫弟子们话应当少说。

少说话对于大家来说,尤其是对一些刚刚入职的人们来说,更是一条好好生存下去的金科玉律。不该说的就不要说,想说的也要经过仔细的斟酌后再说,这才是比较高明的交际手段。

大家想想,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最好还是沉默一点的好。若是忍不住多嘴的话,很有可能你连自己如何出丑都不知道。虽然此言有点儿消极,但却不失为一条明哲保身的妙计。

孔子不仅强调“讷于言”,更强调“敏于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知道,说大话容易,做成事困难。许多事情,尤其是社会性事物,表面上看着简单,实际上却是千头万绪。而且,许多时候是有一利必有一弊,看起来是做件好事,实际上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隐患。

任何事物都处在时时变动之中,眼前有利,并不代表将来有利;对有些人有利,并不代表着随社会大众有利。如此等等,不加深思和认真实践,很难理解做事之难,也不会有长远眼光。少说话,勤观察,理清头绪;重实践,多做事,识得轻重缓急,才是正确的思路。只有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才能兴利除弊,造福社会;只有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能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事半功倍。

【原文阅读】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②,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

【名词解释】

①行:行走。

【全文翻译】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简要分析】

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三个人做事,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纪律、制度。如果没有一定的、符合三人的制度,做事将不太会成功,或三个人、团体必然出现矛盾。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种好学的态度和精神,也指导了我们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并学习,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冲突。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阅读】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

【全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简要分析】

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拥有旷达胸怀,这不仅是人们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一种心态,还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忧伤愁苦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人们只有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但是,人与人之间毕竟还存在着差异,即便是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也不尽相同,有人终日乐观愉快地生活着,而有的人则整日里愁苦不堪。

人生在世,几人没有经历过苦恼、失败和困顿?身遭不幸或身处逆境之时,更应该解放自我,放宽胸怀,否则很容易深陷泥沼而无法自拔。若是一味纠结于名利,患得患失,收获的将是一个可悲的人生。这方面,东晋名臣殷浩就是一个典型。殷浩出身名门,擅长谈玄,年轻时声名远播。朝廷多次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

后来,名将桓温势力急剧膨胀,有夺权篡位之势。当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担心桓温尾大不掉,便请殷浩参与朝政来牵制桓温。在司马昱的支持下,殷浩出兵北伐,希望通过建立军功来抗衡桓温,但因没有将才,接连几年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桓温请求罢黜殷浩的官职,得到大臣们的赞成。

殷浩丢官去职以后,表面上从容自如,实际上积郁甚深。在没人的时候,他整天整天自言自语,用手指头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这种神经质的行为,反映了殷浩内心的戚戚忧惧。

在斗倒会稽王之后,桓温想起用殷浩,便写信请他当尚书令。殷浩高兴极了,连忙回信表示感激。因为怕回信中有言差语错,信封好后拆了又看,看了又封,反复几十次,最后竟然给桓温回了一封空信。桓温收到空函,大为恼怒,请他当官的事再也不提。殷浩受此打击,不久就去世了。小人长戚戚,殷浩就是这样患得患失的人,一封空函,留下了千古笑柄。

这句话,孔子道出了君子与小人在胸怀和心态的典型差别,对此,钱穆先生点评道:“读者常以此反省,可以进德。”而南怀瑾先生则对此点评道:“这两句可作为座右铭,贴在桌旁,随时用以自励,养成坦荡荡的胸襟。”

  都兵剑,号卧牛斋主,桃园书画社社长,剑兰客厅掌门人,当代著名书法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书法作品被称之为“兵剑书法”。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太行之巅一一山西陵川。都兵剑先生曾戎马军旅20载,后创办“北京鸿都书画院”并担任院长,研究探讨和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都兵剑先生先后发表书法专集《翰墨剑情》、《兵剑书法作品集》,中篇小说《岁月留痕》,回忆录《剑行》,散文集《手机上的歌》等文学艺术作品。

  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是当代行书名家,都兵剑先生的行书被誉为当代流体行书名家,可以说都兵剑先生把行书写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书法风格上也自成一体,是在继承中以所发展的。都兵剑先生出版了很多部书法学习的专著和书籍,为普及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于都兵剑先生的书法作品来说,自然与古朴并存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行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2021年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北京大学姓氏文化研究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这样评价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的书法作品:“兵剑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兵剑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兵剑书法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兵剑书法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兵剑书法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兵剑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兵剑书法铁书银钩,韧如精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