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君:鲁彦周老师的巨匠之路】(经典赏读❣@上官皖儿)
“我3岁初习诗书画,11岁始承揭装裱,12岁获得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书法篆刻双料奖,16岁连获两届黄山杯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奖。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母。我的文学老师还有:鲁彦周、刘绍棠、王蒙、 徐中玉等,而思想中的文化老师是老庄鲁巴茅曹等。”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鲁彦周老师是一位有思想,有担当,有个性,能够提携新人,鼓励新作,有丰满的人生理想与务实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鲁彦周,安徽省人,中国著名作家、编剧。原中国电影家影协主席,安徽省文联名誉主席。
1954年,鲁彦周发表个人第一篇短篇小说《云芝娘和云芝》。1957年,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凤凰之歌》,该作品获得中国文化部举办的中国电影文学剧本征文三等奖。1960年,鲁彦周与陈登科合著电影文学剧本《相会在天安门前》。1961年,担任战争电影《风雪大别山》的编剧。1983年,担任爱情电影《妻子的信》的编剧;同年,担任剧情电影《廖仲恺》的编剧,他凭借该片入围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找红军》获儿童文学奖;《归来》获全国剧本一等奖;《天云山传奇》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的同名电影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和文汇最佳编剧奖。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梨花似雪》,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德文,日文,俄文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并获奖。1959年英国剑桥版《世界名人录》收入其传略。
这里,上官皖儿特别要提的是,当年,《清明》首期创刊一炮而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刊登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这部中篇小说一经刊登,反响空前。不仅获得首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翻译成好几种文字,还被誉为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开山之作。而由此改编成谢晋执导的同名电影后,还先后荣获金鸡奖、百花奖,并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百部优秀经典作品之一。鲁彦周继《双凤楼纪事》之后,进入新世纪又有《梨花似雪》杀青,这部著作耗尽了一代才人的最后一分心力,待到新书在新华书店里上架,鲁彦周先生去遽然驾鹤而去了。
❣名家点赞。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鲁彦周先生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性作家,他一生勤奋耕耘,以《天云山传奇》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深刻反映时代的变迁、人民的心声,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安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鲁彦周先生始终怀着赤子之心,他的创作和工作始终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先生表示,彦周先生是安徽文坛的领军人物,一生对文学事业忠贞不渝,在文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我和彦周先生是以文会友,终成知心朋友。记得2000年‘黄山笔会’时,彦周先生和我及全国各地的作家欢聚江淮大地,纵论文学。我当时说安徽有两座山,一座是黄山,还有一座便是天云山——这座只存在彦周先生的艺术虚构里的充满苦难和正气的山岭。他诚挚稳健,创作上大胆出新,保持着对理想主义的热烈追求,尊重读者,尊重观众,尊重文学的传统。他留下的文字,值得我们长久地回味。”
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说,“鲁老的人格魅力和文学造诣,对我们后来人都是激励。”韩再芬很小的时候,跟着自己的戏曲老师到鲁老家,“跟他们接触受益匪浅,在大师身边耳濡目染。鲁老在我心中就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慈眉善目的长者,就像见到我爸爸一样,鲁老气质和我心目中的学者非常吻合,我父亲相貌和鲁老很相似。”韩再芬说,自己和鲁老算忘年交,心与心有特别的亲切感,“他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徽州女人》演出的时候,帮我分析人物,提出意见,讲了很多,还给我写了一篇文章。后来知道我演了话剧,鲁老说要给我写一部话剧让我写,我非常期待,可是呢,这件事就留下了终身遗憾。”
安徽省文联名誉主席、省作协名誉主席季宇说,“鲁彦周作为安徽的文坛大旗,对文坛后辈传承非常有意义,鲁老一生都奉献给文学,一部《天云山传奇》石破天惊,证明他是有良知和担当的。鲁老对文学追求从未停止,晚年《梨花似雪》近百万字。而且安徽中青年作家的成长都得到他的关心,包括我自己,鲁老堪称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的品格和品质都是代代相传的。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经久不衰?鲁老是答案。”
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鲁彦周是中国文学界巨匠之一,这一点无容置疑。他的敬业,勤奋,执着,他的亲近自然,贴近生活,思考社会,这些都是当前和未来所有作家们值得学习的。”
❣文学之路。
1928年10月,鲁彦周出生在巢湖鲁集村,8岁开始读书,在私塾一直念到15岁,期间,天资聪颖的他在学习之余,还四处搜罗“闲书”看,《西厢记》、《左传》、《三国演义》、《水浒传》、《今古奇观》、《平山冷燕》等,他全看了个遍。
那时,他还看了一本新书,是苏联的《铁流》,这本书别具一格,他从未见过,看得十分入迷。闲暇时,他还常去柘皋镇看书,当时,柘皋镇很有名,很繁荣,木材生意很兴盛,是个木材集散地,镇上有两家小书店,其中一家是他的亲戚开的,他总是站在书店里看书,《七侠五义》、《施公案》、《包公案》等就是站着看完的。
1947年,鲁彦周开始写旧体诗,那一年,他用“夜舟”的笔名在芜湖的《工商报》上发表了旧体诗,“其中有一首诗的全文是:‘空气凉如水,晴云薄似纱,欣看天地外,秋意说黄花。’” 鲁彦周的夫人张嘉说,这应该是鲁彦周最早发表的诗作。
1950年,鲁彦周创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丹风》,“这本小说还有一段传奇经历呢。”张嘉女士说,因为年代久远,鲁彦周只是依稀记得自己曾在1950年写过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因为当时安徽既没有出版社,也没有刊物,无法出版发表这部小说,所以他只得投寄给上海的《小说月报》。”
可是,由于《小说月报》停刊,这部书稿随即下落不明。“谁想到50年后,《丹风》的手稿在上海被发现了。”张嘉女士说,《丹风》手稿的重新出现可谓奇迹,“那是上海作家协会翻修一栋美式老楼房时,在四楼的资料室里发现的。”鲁彦周的大女儿鲁书妮则不停地感慨这部30多万字的书稿是父亲用毛笔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1954年,鲁彦周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他创作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发表在1979年初出版的《清明》创刊号上。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轰动,令中国文坛为之一震,拍成电影后获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
此后,他又陆续写成小说《彩虹坪》、《古塔上的风铃》,电影文学剧本《廖仲恺》、《凤凰之歌》等,《找红军》获儿童文学奖、《归来》获全国剧本一等奖。晚年时,笔耕不辍的他仍坚持写作,并历时4年完成了75万字的长篇小说《梨花似雪》。
❣文缘之家。
除了在文学上取得非凡的成就外,鲁彦周还引领着子女们走上了文学之路,除了二女儿外,他的其他三个子女都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另外,他的夫人张嘉女士还是一位画家呢。
大女儿鲁书妮从小酷爱读书,9岁时,她便将每月5元的零花钱,大多花在买书上,短短1年后,她所买的书便装满了一个大木箱。
1977年,凭借着深厚的文字功底,鲁书妮来到《安徽文学》杂志社工作,后来,她又先后在《大时代文学》杂志社、《清明》杂志社工作,担任编辑,“我感觉自己十分幸运,自己喜欢文学,从事的工作也一直与文学相关。”
三女儿鲁书江是母亲张嘉女士口中的“学者型人才”。1977年,她考上大学后,就读外语系,此后又考上了研究生,“读的是比较文学专业,也和文学结上了缘。”上世纪90年代初,勤奋好学的鲁书江前往加拿大留学,“先是读研,后又攻读了博士学位,专业也都跟文学有关。”如今,她已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英美文学系终身教授。
小儿子鲁书潮在大学毕业后,历任合肥市文联《希望》文学编辑部小说编辑,安徽文艺出版社副编审,《东方文汇》编辑室主任等职务,并于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先后著有长篇小说《岁月如歌》、《夫妻冤家》,短篇小说集《少女的梦》等。
儿媳王丽萍是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特别是她编剧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最佳编剧奖、金鹰奖、白玉兰最佳电视剧银奖和最佳编剧奖等,是首部进入非洲的中国电视剧,有一亿非洲观众收看了该剧。
❣文学思考。
鲁彦周的作品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淡化现实,放大人性;另一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追求和叙事艺术品格。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鲁彦周长篇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相结合,这在他长篇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技巧等诸方面均有体现。在叙事技巧层面,鲁彦周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模式化倾向,首先是情节设置上的模式化,二是小说中心情节上的“路线斗争模式”。
“当年,鲁彦周老师曾说,欣赏文学是轻松的趣事,但,文学创作却又是比较辛苦的事,同时又是苦中取乐之事。”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彦周老师当年经常嘱咐,在文学道路上,要学习历史,继承传统,思考未来,特别是要向生活学习,向大众学习,没有生活的经历和积累是写不出好的作品的。
1996年,鲁彦周于夏季和冬季先后两次来到皖鄂豫交界处的著名老镇——叶集,这里被誉为三省交界处的“小香港”,当然,这里也是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曾经学习过几年的地方。这个地方之所以吸引彦周先生,是因为叶集出过多位文化名人:韦素园、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这些人当年都同鲁迅先生有过密切的联系,也都是“未名社”的骨干成员。叶集有条穿镇而过的史河,当年,台静农等都是从史河乘船走出去的。另外,蒋光慈、李何林、王冶秋等文化名人,也都出在离叶集不远的地方。
“在过分的商业喧嚣和时尚浪潮中,要再出几个韦素园、台静农,看来,不是那么容易的”。鲁彦周这么想,也是这样说的。当然,鲁彦周不怀疑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给民众带来的福祉,但是,他忧虑的是,商潮冲击了许多不该冲击的东西,包括文学。(文/上官皖儿,又名上官皖,著名新闻人、书法家、画家、散文家、总编辑)
>>欢迎关注:【上官皖儿游遍#中国古城古镇#系列报道】【上官皖儿世界巡回展演阅历地动态纪实】
❣【淮君,安徽人,久居北京。书画署名陛楼阁主人,又署淮南九公,誉号江淮君子。
中国互联网实名制倡导与实践者,原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中国经济负责人,中国知名财经记者、时政评论员,中国新闻产业集团董事,产业、传媒机构CEO、总编辑、执行董事等。
著名作家、书法家、画家、鉴赏收藏家、中国装裱宫廷世家传承人……
3岁初习诗书画,11岁始承揭装裱,12岁获得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书法篆刻双料奖,16岁连获两届黄山杯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奖。发表作品笔名300多个,是中国笔名最多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