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部漫改电影,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虽然我曾经是《进击的巨人》动漫的狂热迷,但是当剧场版上映之后,我的内心还是崩溃的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当《寄生兽》在院线上映时,对于一部连动漫原版都没看过的我来说,实在很难说会有“期待”二字,更何况它的上下两部已经在14年和15年于日本本地上映过!更何况,这次在内地上映的版本是两部电影的合体版!更何况,这部日本电影还通过了广电的审查。
但是当看完电影之后(我看的是分集版,而不是内地上映的合体版),我感觉这部漫改电影还是做到了视觉的抓眼,内涵的深挖,而至于是不是和原著一样,曾问过一个看过原著漫画的朋友,他说画面和情节基本相符。这就很难让我不对这部科幻血腥电影说个一二三了。
民族性中的忧患意识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或者动漫,应该知道这部片子主要讲的是环保问题,用极端方式来讲述环保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在日本电影中并不乏响彻cult界的代表作,比如“豚鼠系列”中的《下水道的美人鱼》便是这种用极端的视觉刺激来相应环保主题,但是由于是用血浆和恶心程度来留住观众聚焦的猎奇话语,这种片子总是容易被冠以“禁片”,不仅在于电影本身画面的不合适,也在于制作上的粗糙。
相比较而言,《寄生兽》在视觉处理上便有所节制了,虽然不乏人体撕裂和食人的场面,但是也能用巧妙的剪辑做到适当的删减,这也是它能在日本以“PG-12”的分级在院线上映的原因。但是,视觉的冲击从来不是《寄生兽》能够打动我的原因,它能够抓住我的眼球还是在于它具有日本民族中的底色——一种近乎樱花残酷的“物哀”思想。
和美国电影中自身携带的“乐观主义”态度不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总是充满深重的国土安全忧虑和人性残酷的心悸,美国人总是会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即使面临巨大的灾难,也会有未来的人类穿越时空来拯救我们,从好莱坞一系列的科幻电影中便能够看出端倪,如《回到未来》系列、《星际迷航》系列。但是日本人却对此持相反的态度,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多,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日益严重,从电影开头的那段话:“如果人类的数量减半,被烧毁的森林面积,将减少一半吧,人类的数量若仅剩下百分之一,那么肆意排放出垃圾的量,也将会变为百分之一吧”并能够看出电影悲观主义的内核。
科幻观照下的本位置换
《寄生兽》的设定其实和很多科幻电影一样,它们都是一种“从外去审视人类”的范式。电影中寄生在主角“新一”手上的“小右”便在整部电影中不断与新一对话,他们谈及人性,谈及杀戮,更谈及生存,当新一说寄生兽食人的行为是“魔鬼”时,小右说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论断:“据我在网上搜索的关于的‘魔鬼’的定义来看,人类最为符合。”
日本人向来不避讳人性之恶,在他们看来,在电影中说出某些人世间关于“人性”现象的简单描述,更能反驳人类某些习以为常的错误的“幻觉”,就像最后电影中道出究竟寄生兽来自何处?其实他们就是现代人类社会下的产物,他们的存在其实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食去适当的人口,从而保证整体人类的稳定生存,理性思维的坚硬和冰冷犹如刺骨的寒冰直插在人的脊背上,让我们甚至无法反驳寄生兽们的“合理”行为。
这种道德困境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人类自身,就如同小右从外界生物来思考“人”这个物种的各类生活习性和行为语境,整个寄生兽世界的存在,也是因为人类自己的“造孽”才导致了自身的毁灭,貌似基督教中的“原罪”理念也在这朵恶之花中开始绽放,而这种不可摆脱的桎梏其实是人类自身携带的一种繁衍风险,就像新一后来所说的:“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活下去啊!”
《寄生兽》的上下两部其实质量水平差别还是比较大,上部在气氛营造和情绪铺垫上,恰到好处,并没有刻意地用血腥场面和打斗来博人眼球,相反,这些元素只是在支撑电影对于亲情、人性和生存的思考,但是下部开始就流于形式上的泛滥,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分明是一种无端的妥协,用人类特有的自恋来救赎一切想救赎的人和事,这也是上下两部最大的区别,毕竟,悲剧能够带来的启示往往超过大团圆的世俗,有着深刻人性思考的底子,为什么还要向世俗的套路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