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估计大家会误解,先解释一下。本文标题的礼,就是指礼的本义,礼仪。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比起礼仪来,更喜欢四书五经《礼记》里的《仪礼》一词。因为这个词逻辑比较清晰:先有表面形式的仪,才有发乎内心的礼。
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源流不一,发展轨迹不同,表现形式各异。拿仪礼这事儿来说,西方似乎没有像中国儒家经典著作《礼记》这样,有《仪礼》《周礼》《礼记》等专门论述仪礼诸事的著作,更别说还有尤其强调回复周礼的孔夫子大作《论语》。不过,就当下社会整体面貌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社会的确是礼仪之邦,而且,很多方面比较下来,我们还真是落后一大截呢!
这有点奇怪是不是?按理说,数千年儒家文化的深厚传统,礼仪应该已经深入中国人血液骨髓,甚至成了遗传基因,不需要专门去学。然而事实是,这一课,我们正在补,全社会都在补。不仅补中国的传统礼仪,也希望从西方的礼仪生活中实际地学。
西方现代文明的真正基础,就是由守礼仪讲规则的公民组成,虽然西方国家大多没有专门发行一本《现代公民礼仪守则》。在中国古代六艺中排名第二的音乐,却成为西方国家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实现公民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而欣赏古典音乐,就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一堂礼仪课。
其实,古典音乐一词概念不是太准确,说经典音乐倒是比较恰当,因为它的范畴可不仅仅指十八世纪以来久负盛名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创造的音乐世界。一提到“古典”,好像就联想到古板和老旧,这是误解。经典音乐哪里会让人觉得古板呢?
毋庸置疑,音乐是最讲礼仪的艺术形态。从最基础的音阶,到最华丽复杂的巴洛克复调音乐;从一把木吉他独奏,到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合奏。如果没有礼仪的规置,它们发出的声响可能连菜市场的吵吵声都不如。音乐的讲礼,又不是单方面的,它需要演奏者和欣赏者都能遵守一定的规礼,并且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保证一场音乐表演的完整性和完美性。这一特性,尤其体现在到音乐厅欣赏交响乐。
在西方国家,音乐欣赏也经历了一个从宫廷到民间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同音乐一起传播开来的是,欣赏音乐的一整套礼仪。可以想象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整套礼仪,才能让西方社会在先后进入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乃至今天的网络时代时,均不至于迷失礼仪和修养的做人之本。这或许对我们的公民礼仪教育有所启发,所以礼仪教育,并不是简单回复周礼模样,那只能是画虎类犬。真正的礼仪教育,应该是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让每个人都成为别人的礼仪老师或学生,只有这种相互督促和相互尊重关系的达成,才能真正实现礼仪之邦的国家理想,所谓和谐社会也才会最终实现呀!
礼不在著作里,礼就在生活中。“察其言,观其行”,开车讲交通规则,上自动扶梯靠右行走,按电梯门多等人三秒,朋友见面主动打招呼,坐公车给老弱妇孺让个座……这些或许听上去没有“五讲四美三热爱”那么高大上,但却实实在在构成了一个礼仪之邦和谐社会的基本面貌,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少一些“还讲不讲礼呀!”的感慨和无奈。
�tOM^H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