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忙活,只听见王小赞啪嗒啪嗒的在摔着什么,定睛一看原来是个橙子,他摔了捡,捡了摔,反复如此,嘴里不停大喊着,好像是给自己鼓劲。姥姥,姥爷这会儿已经不淡定了,对娃说“橙子是吃的,不是让摔的”,老两口在客厅说,娃在餐厅摔橙子,不用想也知道,娃当然不会听。这事要是搁以前,我早就开嗓了,就算不是大声斥责,也会自认为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上半天。
我在想,他是听响吗?还是在探索橙子会不会像皮球那样弹起来?或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孩子行为背后总有他的目的,我等他摔的差不多了,不管是什么目的,应该是达到了,走过去蹲下来问他“橙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娃答“吃的”,我又问“你刚用它干什么了”,娃曰“摔了”,我问他“你觉得自己做的对吗”,娃说“不对”,看吧,这些道理娃们都懂,多说无益,我说“我们把这个齐天大橙送回家吧”,我俩把齐天大橙(就靠我起的这个名字,娃已经笑的前仰后合了)送回家的途中,又找到了橙子的媳妇和孩子,最后演变成一场游戏,我俩咯咯咯的笑个不停。
正应验了那句话“孩子感觉好了,行为才会好”,我想齐天大橙事件中,王小赞应该没有糟糕的感觉,因为他很欢乐的把橙子放回了原处。
我的改变源于,在外就餐时目睹的一个事件。一对夫妇带孩子吃肯德基,是个男孩大概7、8岁的样子,坐我临桌。从进门到离开,父母的嘴就没有停止过数落孩子。爸爸说“先擦擦手,你看你手脏的,你就这么吃了?你听到没?……你听到没?”连着问了十几遍,孩子没有回答。我内心替他回答“你说一遍我就知道了,你越说我越不理你”,妈妈接着说“你看你,吃的两个袖子都是油,我不给你洗衣服啊,你自己洗,洗不干净你以后不用穿衣服了”,孩子还是不吭气,我内心又接话了“我又不是故意的,回去洗了不就行了”,爸爸又开始连珠炮“我说让你吃碗面,你非要来吃这垃圾食品”,孩子仍然默不作声,我内心抵抗的答“偶尔吃一次又有什么关系”,自始至终,孩子没有说一句话,也许他是对父母的这种数落方式麻木了,也许他的沉默是对父母的一种反抗。这些教育的话真的好熟悉啊,平时不少听到吧,或许是我们对孩子说过,或许是父辈对我们说过。然并卵,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从他们的说教中,我看不到父母对孩子的一点尊重,连我都被带动的人设崩塌,重新进入叛逆状态,不想和那对父母好好说话,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父母说教孩子不听,父母就更想管教孩子,孩子就更想逃避或反抗。我想我当时真的把自己当作那个孩子了,感觉那么真切,他们不是在管教我,而是在羞辱我,我的感觉很糟糕,我偏不要按照他们说的做,虽然我知道他们说的是对的,为什么他们不能好好和我说话呢?
如果家里大人吃饭不小心把油溅到衣服上,那对父母会大声斥责成年人把袖子弄脏了吗,我想肯定是关切的问需要纸巾吗?
可悲的是家长往往打着教育的名义羞辱孩子,却不自知……孩子感觉这么糟糕,怎么会有良好的表现呢?
回过神来想想,自己何尝不是用这种方式对待过孩子呢。能好好说话解决的,偏要站在居高临下的制高点,站在俯视孩子的角度去训斥教育孩子。这种教育我感觉应该是张口就来吧“你怎么这么墨迹,比蜗牛还慢,我们走了不管你了,你自己在家吧”“我说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怎么又尿裤,没有裤子了,你光着吧”。呵呵,是不是,多么常用的句型啊。
最近在看李跃儿的书,她的巴学园让我甚是向往,能遇到一个这么无私爱孩子,懂孩子的老师,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某某同学,往错画,给老师犯个错误看看,画成狗屎蛋都行。”哈哈,这个班里的孩子一定很幸福。
那么我们呢,作为孩子的父母,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权威凌驾于孩子之上呢?我们真的无条件爱孩子吗?我们与孩子心灵相通吗?我们有关注孩子内心需求吗?我们有把孩子当客人一样尊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