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第31节。这一节讲了一个关于孔老夫子的很有趣的小故事(白话译文在文后)。一个典型的、教科书般的儒家处世手法:中庸、温和、圆滑却又不失原则。
有人问孔老夫子鲁昭公懂不懂礼,孔老夫子回答他鲁昭公懂礼。这里有几个前提:
第一,鲁昭公算是孔老夫子的君主兼恩人,总之鲁昭公待孔老夫子是很不错的。
第二,鲁昭公其实是违礼了。古代礼制规定“取妻不取同姓”,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
显然孔老夫子在袒护鲁昭公,在给自己的恩公君主保面子。但深究鲁昭公的违礼之错,应该只是违了文字上的礼,没有违礼之根本,所以孔老夫子才会袒护鲁昭公,即“为尊者讳”。这话怎么说:
古礼取妻不取同姓的目的在于防范近亲结婚,取不同姓只是制度手段。鲁昭公取吴国女子为妻,并没违反近亲结婚的根本。
故事的第二部分讲有学生向孔老夫子指出错误,孔老夫子又是老老实实承认了,还庆幸有人能给自己指出错误。
其实深究起来,孔老夫子应该是知道自己在袒护鲁昭公的。当学生向他指出时,也没多做解释,没为自己辩解,老实承认错误。
从孔老夫子袒护恩公,到不辩解认错,再到庆幸有学生向他指出错误,这是一。孔老夫子学生认为老师有错,不袒护直接指出,这是二。
上面两点无不体现着儒家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权威,有底线;但又圆滑中庸不失温和的处世原则。
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礼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