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小墨 · 主播 | 林静
来源: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大家晚上好呀,我是梅也~
我相信大家一定听过这句话:“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曾经也是这个理论的奉行者。
但是,一套理论实施下来,好像并没有多大的用处。21天很难帮我养成好习惯,哪怕这段时间养成了,可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死灰复燃。
我很苦恼,也时常因为自己的不自律感到自责。
直到后来,看到朋友小墨写了关于《如何戒掉坏习惯》的书评,瞬间被击中了。
书中有这么几句:
无法甩掉坏习惯,是因为这一习惯中还具有肯定性的意义;
想去拖延那些让自己感到沉重的事情,是人之常情;
拖延症产生的原因是眼前的工作,让人很痛苦。
在戒掉坏习惯这件事上,作者古川武士给了很温柔但有效的指教,却没有让我们讨厌、质疑、贬低和攻击自己。
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我们不仅被“21天习惯养成论”给骗了,还深受其害!
要戒掉坏习惯,是因为坏习惯会驱逐好习惯。
为什么要戒掉坏习惯呢?
首先,坏习惯浪费时间。
上班时间大多数普通人人听指令做事,周末以及下班后可以自由支配的2-4个小时,是成长和改变的关键。
如果沉迷网络和手机,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几天,几周,几个月,所浪费的时间你是感受不到的,就像花掉了几十块零钱,不会觉得损失多大。
可是天天如此,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累积起来呢?浪费的时间是惊人的。
如果另外一个跟你差不多起点的人,把下班后的2-4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用来学习和自我提升,目标明确地推进自己的未来,三年、五年、十年后,你们之间的差距又会拉开到什么程度呢?
其次,坏习惯使自我印象降低。这是看不见的惩罚,是对我们心理的惩罚。
不断打破和自己的约定,自信会不断被这种失信行为剥夺,“你怎么老是说到做不到?”、“你啊你烂泥扶不上墙”,我们会开始自我厌恶、自我攻击,接着自我放弃。
一个讨厌自己的人,是不会快乐的。 这种自信剥夺更要命的是,它会让我们失去进取和开拓的力量。
第三,这也是《如何戒掉坏习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观点之一:坏习惯会驱逐好习惯。
根据格雷沙姆法则,劣币会驱逐良币,如果对劣币的流通放任不管,人们就不会去使用良币,从而导致良币从市场上消失。
习惯也一样,坏习惯会驱逐好习惯。 沉迷网络和手机,会驱逐阅读的好习惯,熬夜会驱逐早起的好习惯,早起的好习惯被驱逐,那意味着没有时间吃早餐,吃早餐的好习惯也会被驱逐,这是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
一个人没有休息好、没有吃好,精力一定不济,一个精力不济的人意志力是薄弱的,薄弱的意志力会让一切需要心理能量去坚持的好习惯,都变得很难坚持。
而坏习惯和坏习惯则是相伴相生的,拖延和沉迷手机,沉迷手机和熬夜,熬夜和赖床…… 我们要戒掉坏习惯,最深刻的原因是:
坏习惯会驱逐好习惯,打乱我们生活的节奏,让我们失去生活的主动权,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让我们的生活陷入混乱和失序。
承认吧,坏习惯改不掉是因为它们有肯定的意义。
为什么坏习惯那么难戒呢? 首先,是进化的原因,我们的大脑喜欢维持现状,它会抵抗变化,因为变化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危险。
打个比方,你每天回家都是走一条路,突然有一天你准备改一下,打算走一条从没走过、或者很少走的路,你的大脑就会警觉,会觉得危险。
把坏习惯戒掉,等于是换一条陌生的路走。
其次,既然大脑和无意识都讨厌变化,喜欢维持现状,那为什么养成一个坏习惯那么容易,养成一个好习惯就那么难呢?
反过来,为什么坏习惯养成之后很难戒,好习惯养成之后,稍不注意就可能丢掉? 这是因为这是欲望和理性的对抗。
坏习惯通常是满足我们短期利益,能让我们即刻满足、及时行乐的,它是和欲望挂钩,而好习惯要求我们延迟满足,去追求长期的利益。
比如吃东西的快感,是吃到嘴里就马上体会到了的,可是减肥的好处,却需要日积月累地坚持,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为什么欲望总是很容易战胜理性呢?为什么我们总是为了获得眼前的快感,不顾更重要的长期利益呢? 这有时候也不能单纯地怪我们意志不坚定,里面有个生物性的原因,我们需要了解:多巴胺的影响。
我们的大脑在获得快感的时候,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荷尔蒙。当看到能给我们带来快感的东西或者照片,我们就会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只想马上获得快感,它会粉碎理性和意志,支配我们的行为。 所以改掉坏习惯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减少致使多巴胺大量分泌的诱惑性契机。
人说到底是肉体凡胎,就是细胞和各种物质组成的,它们精密配合,控制我们的感觉和行为,去和能影响我们感觉和行为的生物性物质正面对抗,是愚蠢且不明智的。
所以现在我学会远离能让多巴胺分泌的诱惑,而不是直面诱惑。
比如去年我想戒掉王者荣耀,我直接卸载了它,最近我想戒手机,我直接把里面吃我时间最厉害的几个app卸载了,
如果舍不得,我就哄自己,没关系,实在要用,再下载嘛,反正有WiFi,然后把手机关机,藏到离我很远的地方。
抵抗诱惑最好的方式,是让诱惑消失在眼前,不让多巴胺分泌。
第三,这是《如何戒掉坏习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观点之一:
“无法甩掉坏习惯,是因为这一习惯中还具有肯定性的意义。”
每次讲起坏习惯,总有人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
这个习惯是多么地百害而无一利。
但这不是真的,我们必须承认,坏习惯当中是有肯定的意义的。
比如酗酒、药物依赖、网络依赖症,是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帮助我们逃离现实的痛苦,我们可以通过依赖别的东西,放逐注意力,以此来躲避内心的迷茫、不安、焦虑、恐惧和孤独。
就像一部日剧说的,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
《如何戒掉坏习惯》的作者古川武士说:
原本应当通过一些东西来填补的欲求被坏习惯所满足,正因为这是一种快感,便作为习惯固定下来。
比如沉迷社交网络,是因为想和别人联系,想得到点赞和评论,是因为想获得关注、关心和认可。
比如沉迷看电视、玩游戏、吃很多东西,是想要减压,放松心情,暂时躲避压力和挑战。
比如熬夜,是因为时间被繁重的工作、家务、孩子所挤占,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如何戒掉坏习惯》的作者古川武士说:
爱、安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这些是绝对不能失去的东西。一旦极其缺乏这些东西,他们就会通过依赖别的东西来释放自己强烈的不安、恐慌和痛苦,把自己从苦海中解脱出来。
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自己戒掉坏习惯,却不去呼应坏习惯背后内心真正的需求。 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内心很温柔的原因。
作者建议通过寻找替代方案来戒掉坏习惯,准备一个能获得同样的心灵慰藉的替代方案。
我的熬夜就是通过这种办法戒掉的,我熬夜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白天的工作没有完成,所以有罪恶感,总想做点补偿,所以就牺牲睡眠时间继续工作。
或者躺到床上准备睡觉,因为任务没有完成,感到焦虑,就想睡前通过手机学点什么,看点什么,把我的焦虑和罪恶感压下去,结果很快陷入无节制无目的地浏览当中。
我的替代方案是睡前听有学习价值、声音又平缓温和的节目,比如蒋勋讲的红楼梦。
这样我既可以说服自己闭上眼睛,又可以说服自己我还在学习,然后把焦虑和罪恶感压下去。
通常在疲劳的情况下,我没听一会儿就睡着了,我通常会设置定时关闭。我就这样戒掉了熬夜。 如果我不顾及我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一定戒不掉。
为什么说我们被“21天习惯养成论”给害了。
关于习惯养成,有一个都市传说:“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
这个说法在全球范围流行,但神奇的是:没有人能找到确切的出处。
这件事将信将疑的人肯定大有人在,但是很少有人较真。但总有人较真。 《逆商》的作者保罗·史托兹博士就较真了。
多年来,我在数百场讲座中听到几十个“专家”站在众人面前宣称“养成一种习惯需要21天”、“21天后你肯定能养成一个习惯”。
于是我联系这些“专家”,对他们说我对此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我问这个21天创奇迹的出处是哪里,他们通常就会说:“把你的名片给我,我了解清楚后会给你打电话”,但是他从来没有接到过他们的电话。
他打过去,也没人能给出可靠的出处。 他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神经生理学科的负责人马克·努维尔博士请教,对方没有说任何复杂的理论,只问他: “你学了多久才知道不要去碰热炉子?”
“大概一秒钟。”保罗回答。 “其实,是100毫秒。”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21天习惯养成论”是错的,我们其实用常识稍微判断一下就知道了。
有些习惯根本用不了21天,比如不用湿的手摸电插座; 不同的习惯,难度是不一样的。
每天吃一个鸡蛋难,还是每天写一篇3000字文章难?
每天整理床铺难,还是每天跑5公里难?
难度不一样的习惯,养成时间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
同样的习惯,对不同的人,难度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很多时候所谓习惯养成其实是一种能力培养。
比如,我是个很少运动、体力很差的人,跑几步就跟要死了一样,我养成每天跑3公里的习惯,和一个运动十几年的、身强体壮的人养成每天跑3公里的习惯,难度能一样吗?
所以,不同的人,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间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习惯的养成,和动机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我的公公,抽了几十年的烟,每天要抽两包多烟,喝了几十年的酒,甚至因为长期酗酒引发家庭矛盾。 要说戒烟戒酒,对他来说应该很难,但是他戒烟和戒酒,都只用了一天。戒酒是因为得了痛风,一喝酒就痛得不得了。
戒烟是因为肺难受,去检查医生说他的肺情况很糟糕,治不好,只能戒烟、吃药控制,再恶化下去,以后连坐着都会喘气。我陪他去看病,医生直接说:“烟重要还是命重要啊?”
动机强弱不一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间是一样的? 所以“21天习惯养成论”是谎言,我们都被骗了。
可能有人要说了,“21天习惯养成论”就算是谎言,那也是善意的谎言,至少它给你信心,帮助你启动一个计划,鼓励你开始养成好习惯,戒掉坏习惯啊,你凭什么说:我们都被“21天习惯养成论”给害了呢?
危害有两个:
第一,“21天习惯养成论”是一个欺骗性的承诺,把习惯养成简单化,导致对习惯养成过程的瓶颈和困难,缺乏全局性的预判,反而降低了习惯养成的成功率。
什么是习惯呢?习惯是一种行为惯性,当我们反复地重复一件事,它就会慢慢变成一种本能运行的自动程序。习惯是由大脑底部的基底核驱动的,这是大脑中一个潜意识、无意识的区域。 怎么样才算养成一个习惯呢?
要看行为自动化的程度。如果一件事,你不做它比做它更难受,几乎形成一种一直要做下去的强烈倾向,那才算养成习惯了。
比如刷牙,我们养成刷牙的习惯,如果早上不刷牙是非常不舒服的,这就是不做它比做它更难受。我们不需要用刷牙的好处说服自己去刷牙、不需要用意志力去坚持刷牙。
而“21天习惯养成论”相当于是许诺,只要坚持21天,后面你就可以不费力地继续做这件事了。多数时候,它指向的是一个失败的结局,因为21天常常不足以让我们把行为巩固为强烈的惯性。
如果你相信只要坚持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可是21天后你并没有成功养成一个习惯,你是毫不介意地继续努力,还是感到沮丧、倾向于自我怀疑和自我放弃呢?
多数人是后者。
第二,“21天习惯养成论”,把习惯培养变成了目标达成。
《如何戒掉坏习惯》的作者古川武士认为,习惯培养和目标达成不是一个概念。
比如有人会给自己设置三个月瘦10斤的目标,然后会通过各种方法拼命努力,可是瘦掉10斤的瞬间,动机就消失了,体重会逐渐反弹。
以目标为动机的情况下,在达成后会失去原动力,然后反弹。 可是“21天习惯养成论”,把习惯养成变成了“坚持21天”这样具体的目标,盯着目标,一旦目标达成,就会失去那种咬牙坚持的动力,反而非常有害于习惯养成。
持续稳定地进行,形成自然的节奏,才是习惯,鼓足劲咬牙坚持21天,是目标达成而不是习惯养成。
那如果没有“21天习惯养成论”,觉得习惯养成遥遥无期,而没有动力怎么办? 我觉得可以使用《如何戒掉坏习惯》里的方法。
作者把前21天,划分为最痛苦难耐的禁欲期,你可以把坚持21天当做度过禁欲期的挑战,但是这个挑战结束后,并不意味着习惯养成完成了,后面还会有动力缺乏期、平稳期、倦怠期需要面对。
就算这四个阶段都成功度过了,如果是值得终生维持的好习惯,那么余生都要紧着一根弦,让自己始终不把好习惯丢掉。
王尔德说:“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你为了养成好习惯、戒掉坏习惯下的所有功夫,时间都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音乐&图片-
背景音乐 |《The New day》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作者-
李小墨,前海南特区报记者,著有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每看完一本书,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欢迎关注。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