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解读《道德经》第一章中,我们从中提炼的智慧是:
目标与实践是必须同时进行的。
否则如果只有目标而不行动,那是空话,而如果只是有实践而没有目标,则是漫无目的。
既然体悟是目标与行动证悟出来的结果,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去开始做一件我们所认为的目标,而少走弯路呢?
《道德经》的第二章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不错的思路。详情请看以下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这两句话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不难理解,但其中真正的深意,却很多人都错过了。
首先,据我的理解,其意思大概是:这世界上的人之所以知道美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有丑陋的事物存在。而我们之所以都知道善良的存在,是因为有邪恶在对其做反映。
如果我们只是单从阅读体会去看这句话,会觉得这是一句废话,美对丑,善对恶,这不正是反义词么?小学生都懂的道理。
但如果我们深入想一下,既然是丑反映了美,恶反映了善:
那不正说明了,那么如果没有了丑,美在我们心目中还会成为什么?
如果没有了恶,善在我们心目中又会成为什么?
是无。没有对应的存在,只剩下空无。
站在这个角度有什么用呢?
如果我们综合后面将会说到的,就不难明白,我们这个尘世里,只有对应之物才会有“有形”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所看得到的,认为是有的东西,必须是有一个对立面的存在,它才会被我们认为存在。
比方我们说天,你认为天存在不呢?天很飘渺,那几乎是捕捉不到的一个“概念”,但我们却认为天是存在的,因为有地,我们站在大地上,然后我们知道天对应地,我们就认为天的存在是百分百的事实。
说到这里,如果我们回到第一章说的“道可道,非恒道。”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真正的大道是无法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了。
因为大道是没有对立面的,它是一个整体背后的最高境界(众妙之门),所以我们一旦无法确认这大道是否真的存在,再加上它没有对立面可以供我们“参考”,我们就认为那只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
所以,如果有人看完道德经或者其他的修行理论后,第一时间就大斥这些理论的不真实,那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看不到“实际”,而加上我们没有过对那种“道的感悟”,所以我们的头脑会抗拒接受,认为这“不科学”。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前面说到,美对丑,善对恶。
那么这里则说到,有对应无,难对应易,长对应短,高(上)对应低(下),前与后也是相互接随的。
在这其中,音声相和也是一种对应,但很多人可能会很纳闷,音与声怎么就对应了?不都是相近的两个东西吗。
《礼记·乐记》中记载,合奏出来的乐做称做“音”,单独发出的响声称做“声。”
这样看来,以我的理解,“音”代表复杂、混群,而“声”代表简单,单一。
所以,这其中应该是说:复杂对应简单。
最后一句,前后相随,很好的概括了我们将要从这对应概念中,可以学到的智慧。
是什么呢?那就是:循环。
循环是什么意思?就是周而复始,一条路或者做一件事,如一个圈子般的重复。
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在发展到极端的状态后,会转为最初的“萌芽”状态。这在道教中称为:返璞归真。
打个最形象的比方,我们去做一份工作,一开始感觉一切似乎很困难,越做到后面我们会觉得越容易,工作变得没有挑战性了,我们觉得日子开始变得无聊,进入了“一日如一日”的生活里。
这个圈子有时候就像循环,一直转一直转,以至于我们有时候工作了一整年,都像在过同一天的无聊日子一样。
而忽然某一天,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无聊已经到了极端了,我们受够了的时候,这“极端”瞬间从“容易地无聊”透顶,跳转为最初的“困难地进步”。
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如果要跳出这个工作圈子,会很困难,因为我们认为我们一旦做了改变,万一失败,就全都没了,我们各种担心害怕,就是觉得放弃这份工作(这个圈子),很困难!
从一开始在工作中困难地提升→再到发展为工作变得容易的无聊期→终于我们无聊的想要突破这个怪圈→我们发现突破居然很困难,甚至比最初那种在工作中还要困难的多。
而同样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做一件事觉得很容易,而慢慢的我们会从中发现事情变得有些困难,而越往后做我们可能会觉得越难,再往后,我们就发现那简单得不得了。
这就是前后相随,难与易也是如此,白天与黑夜也不例外。复杂与简单更是如此:
比如说我们学习,一开始觉得很费劲,到后面会如何?一旦上手就简单多了,不是吗?
好了,说到这里,做个小总结,既然对立性的“存在”都是有周而复始与循环的规律,那么,如果我们生活中正在为一件事情发愁,就要先明白,事情总会好转起来。
论实际行动方面,如果你有一个不错的目标要进行或者正在进行,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点的阻力就不行动下去,世事无绝对完美的。
根据以上的“循环法则”去做,有难的时间段就绝对有容易的时期,有复杂的难题就绝对有简单的解决方法。
而如果如今你处于容易的时期,也别提心吊胆,要知道,你还可以让自己更“容易”,而当这容易的阶段有了质的提升后,你就越能应付那随之可能到来的困难了。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前面提到的“对立性”,是永远都存在的自然规律,无论放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只要是在有形世界,这规律都是必然的。
这并不是新兴而随时可能被推翻的科学概论,而是一个铁的定律。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的一点是:在我们运用这规律去做事情时,会忽然这规律就不灵了。
紧接着: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那些看透尘世的圣人,深知对立性规律(也可以说是因果循环)的存在,因此做任何事情都是主张:无为,传授教导人某样能力是,也不是用言语来教的。
圣人是什么?有人说是绝对不会犯错的人,这是不对,圣人其实一开始也是从普通人,在了悟许多世间的自然律并加以体悟后,所成为的一种存在。
放在近代,可以说是:开悟的人,觉醒者。放在道教,已能算是仙人了。放在佛教,则是“成佛”。
综合我们在第一章中所提到的,则可以说是了悟了生命真相的人。
既然是了悟生命真相的人,自然明白,世事都是有起有落,有好有坏,自然法则无时无刻都在运转,哪怕我们人睡觉的时候都在运转。
那么意味着什么呢——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不去理会,那件事情哪怕处于很坏的阶段,也会因为“循环规律”自然好转的。
这就是“无为”,顺应自然律,或者可以说是顺应天意。但其实,这其中的深意远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比如说,我们身体不舒服,然后我们说我们要无为而治,然后我们不去看医生,什么都不做,就坐在家里等身体自己“好”,然而,我们虽然坐着什么都不错,但去整天想着:我已经无为了啦,怎么身体还没好?
如果你正在这样的运用“无为”,那我劝你要走出门去,看医生或者做你认为该做的事情。
对一件事情的无为,是除了不行动以外,连“想”那件事情的念头、感受都没有,完全的放下!毫无顾虑,完全信任自然,信任因果规律。
而如果我们用字面去理解无为,我们会以为只是不行动,不是这样的,无为是连对事情“行动”这字眼都完全在脑海里放下。
放下是什么意思?并不是遗忘,也不是逃避一样事物。你能想起你的牙刷吗,你知道你的牙刷是存在的,对吧,那么你对你的牙刷是什么感觉呢?
能有什么感觉,就是那只手个牙刷,顶多有的概念就是:刷牙用的。是啊,就是这样,你对牙刷的感受与想法就是完全是“可有可无”。
这就是你对牙刷保持的“无为”态度。
而一旦我们把这无为态度用到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上时,一切就乱了套了。因为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很重要,于是我们就对其有了执着、阻力、想要行动的意愿,这些,都阻碍了“无为”态度的运作。
所以,心智不平静的人,若要对一件重要的事情进行“无为”,是有一定难度的。有关“无为”的解析,我们往后几期会再详谈。
现在,我们大概对“无为”有个简要的理解就行,就是说“无为”本身也是一种心态,只不过要持有这种心态,不是单靠读书就能读出来的。
所以,第二章中的“行不言之教”,就是说:圣人要教人一种能力,譬如说教导“无为”,是不会用说的方式来说通对方的,而是提供一些可以实践并体悟的方法,让对面自己去领会。
第一期解读第一章的时候我们也说过了,我们真正学会的,就是我们已经证知的。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前面说过,世间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运作中,它们的兴衰也是往返循环的。
真正聪明的人,会顺应这循环规律来做事情,做好自己该做的那份,而不会在自然规律上强加自己的“意愿”。这也就是“万物作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提供的智慧。
比如说,我们种植庄稼,在种下种子之后,我们只做我们该做的那份工作后,其他的就得顺着自然律来发展,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意愿强加在自然律上。
这样做的话,对你一点好处的没有,因为你强加意愿到自然律上,自然律还是不会变的,痛苦的只会是自己,最形象的一个寓言典故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那就是——揠苗助长。
所以,如果我们正处在目标的攻克期间,我们最好要明白,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本分,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后,就要把执着抛开,顺应自然律。
这么说并不是让我们要“认命”,而是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在这件事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成就,那么说明自然律并不赞成我们这么做。那么之后我们要做什么呢,改变思路,或者想想自己该多做些什么,不该多做些什么。
就拿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说,难道说种子洒下后,过了一段时间没长出苗来,我们就要说:“天意如此,我不种田。”
并不是这样的!相反我们要从根源想起,观察我们自己是不是哪方面没有做对。
要知道,自然律是不会错的,老子在本章也提到:恒也。也就是永恒不变。真的有错误的话,也必然是在我们有为的过程中犯下的。
而如果我们做了我们的本分,加上顺应自然律的运作后,我们若是有所收获,这时候切莫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了不得,有了成就了。
这本章里,“功成而不居”也是这么告诫我们,无论是无为还是有为,在这其中取得成就后,切莫居功自傲,认为是自己人定胜天,其实这其中有几分是自然律的运作所推动的,你知道吗?
我们要知道,我们方法用对了,加上顺应自然律来做事,会成功的比较快,但这其中,方法用对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还是自然律的运作呀。
譬如你种下一颗种子,不定期浇水,这些是你的劳动,但是种子成长与否,全都是自然律在操作。那么你是否还认为,这种子的长成完全应该归功于你?
有人会说:不归功自己要归功谁?归功自然律么?那它又在哪,总不能让我对着无形磕头,感激连连的答谢吧?
这里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之所以提醒你的成就大半都是“自然律”促进的,是因为老子在后面说到: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有所成就的人不居功,不认为自己了不得,更不认为自己的成就都是来自自己的付出,而是我们完全知道:我们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那份,其他的都是自然律在推动。
这样一来,我们就算取得成就,心态也会显得比较轻松,有过一个成功的案列,我们下次做同样的事情就会更轻松,因为我们自然自然律的运作。
所以,正因为我们不对任何取得的成就感到过度得意,就算之后我们失去了那样东西,我们也不会太过在意。
要知道,往往我们付出越多心血得到的东西,我们会越执着与紧抓不放,这时候一旦我们失去这东西,我们会比拥有这东西前还要痛苦得多。
这就是我们过于“居功”,认为我们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理当拥有这东西才是。
反之,如果我们越是明白运用自然律来做到一点:
我们做好自己有为的本分,其他的交给自然律,也可以说其他的交给无为,然后事情就算不成功,我们也不会太在意,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知道最重要的部分是自然律的运作。
而一旦我们成功了,也要知道,自然律的促进比我们做的要多得多,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试想一下,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看到一种子的成长细节吗?当然是不行。
总结来说就是,自然律也就是事物的对应,世事有兴必有衰,了解这一点,我们会对许多我们没法触及与改变方面的事情,没那么执着。
就算我们一时间做不到完全无为的生存,但最起码最好我们的本分,同时保持“不太介意”成败的心态,会很快地让我们成长,我们会越挫越勇,而且成功后还懂得自己原来是“如有神助”。
本章的相关方法论
1.如果没有了恶,善在我们心目中又会成为什么?
2.既然对立性的“存在”都是有周而复始与循环的规律,那么,如果我们生活中正在为一件事情发愁,就要先明白,事情总会好转起来。
3.如果你有一个不错的目标要进行或者正在进行,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点的阻力就不行动下去,世事无绝对完美的。
4.有难的时间段就绝对有容易的时期,有复杂的难题就绝对有简单的解决方法。
5.如果如今你处于容易的时期,也别提心吊胆,要知道,你还可以让自己更“容易”,而当这容易的阶段有了质的提升后,你就越能应付那随之可能到来的困难了。
6.自然法则无时无刻都在运转,哪怕我们人睡觉的时候都在运转。
7.对一件事情的无为,是除了不行动以外,连“想”那件事情的念头、感受都没有,完全的放下!毫无顾虑,完全信任自然,信任因果规律。
8.心智不平静的人,若要对一件重要的事情进行“无为”,是有一定难度的。
9.我们真正学会的,就是我们已经证知的。
10.所以,如果我们正处在目标的攻克期间,我们最好要明白,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本分,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后,就要把执着抛开,顺应自然律。
11.我们做好自己有为的本分,其他的交给自然律,也可以说其他的交给无为,然后事情就算不成功,我们也不会太在意,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知道最重要的部分是自然律的运作。
12.就算我们一时间做不到完全无为的生存,但最起码做好我们的本分,同时保持“不太介意”成败的心态,会很快地让我们成长,我们会越挫越勇,而且成功后还懂得自己原来是“如有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