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月食就跟月亮升起那么平常,甚至连盈缺变化都没有,那么我们还会对蓝月亮和红月亮那么着迷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然而,天狗食月并不是时时有,月亮的确会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的确是不为人类意志转移的自然现象。正是因为如此,月才成为人们借以抒怀的重要元素。
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开始,月便从天上来到了我们的书上。月会从山上升起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时的心情是愉悦欢快的;月亮会从海上升起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时心中满是对远方的思念;月亮会从江上升起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时内心是广阔辽远的;月升到了树梢上,"月上眉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时的心情是紧张又兴奋的;月升到了楼阁上,"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时的心情是抑郁烦闷的......
有时候,看着月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啊。“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的喜悦她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的忧愁她也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都的洒脱她也懂。
可是,有时候月又是那么地不解人意啊。“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明明已经够烦恼了,惹人愁思,却赶也赶不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你亡国又与我何干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物是人非,她依旧安静地悬在半空中。
月啊月,你到底懂还是不懂呢?你又是什么开始让人寄托情思而自己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变得冷静无言的呢?昨夜,月从皎白变成铜红,铜红变成皎白,由满月变成残月,由残月变成满月,最后如一明灯一般悬挂在高空中,与星星一起安静地看着地上由欢欣鼓舞转入梦乡的人们,你说是月亮不懂你的心,还是你不懂月亮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