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射:射箭,指周代六艺中的“射”,射属于六艺中的体育教育。这里的射不是射礼,但射箭比赛不能没有规矩,由此产生了射礼,古代的射礼根据参加人身份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第一种为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第二种为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第三种为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第四种为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从这里看到,射礼和饮酒是联系在一起的。
揖让:作揖相让。五指并拢,双手掌心向内、相叠在一起,左手外在,右手在内,两手拇指相抵,置于胸前,两臂自然伸直;弯腰身体向前倾,前倾角度约90度,这是标准的作揖,很多其它手势,在这个基础上略为更改,不再赘述。清代段玉裁在解释时,对女子作揖也进行了阐述,认为女子是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我认为不妥,先秦吉事尚左,并非男女有别才定的男左女右。
升:旅行射箭比赛,或者说时射礼时,一般设置在堂上,升指上堂,意思是射箭的开始。
下:与“升”相对,意思是射箭结束后下堂。
饮:朱熹在《集注》中解释读去声,即yìn,饮酒,饮酒也会有酒礼,文中没有提,这里也不做解释。
这段话在解释时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揖让而升下而饮”的断句,根据礼仪的设置,射箭前有揖让,射箭结束后依旧有揖让;揖让结束后再来饮酒。所以“下”应该断在“而饮”的前面。
这句话的意思解释如下:
夫子曾经说过:“君子所拥有的技能中,没有什么是与人相争的。如果必须说一项的话也就是‘射箭’吧!君子们先揖让后才开始射箭,结束之后作揖,而后再饮酒。就是争,也是符合礼仪的君子之争。”
其实我们从上面对四种射礼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来,四种射礼无论是天子选人祭祀,还是诸侯会盟,亦或是举荐贤士,都有“争”的成分。而且有作揖,一般一组至少2人以上。在孔子的解释中,前一句说明君子也是有争的——射,后一句是说即使有争,也是符合“射礼”的争——君子之争,即礼无处不在。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古代君子之争也符合我们现在所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原则。
历来注家如朱熹,钱穆,华杉等认为这是大射之礼(但华杉引用了张居正的解释,张居正自始至终没有提到大射),不过通过孔子的讲解,把天子诸侯讲为君子,其实是不妥的,而且大射的礼仪要比“揖让而升、下,而饮“复杂很多。但是孔子既然教弟子六艺,也必然会有“射”,那么他的第一中一定有君子,而且也会有射箭比赛,但是弟子中估计参加大射的机会不大,因此这里我不把射解释成射礼也是出于这个考虑。但为有些注家认为是大射,一来可能是《注疏》中曾经提到过,后者直接引用;二来可能是因为有“升”,普通人参加的射箭比赛可能用不着升与下,三来估计认为其它射礼可能有很多“非君子”参加,不如干脆把参加人的级别提到最高。
孔子办私学,也教弟子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形成了一种教育模式,和现在所宣扬的“德智体美劳乐”很是接近,只不过现在过分的注重了智力的教育,而挤压了德育、体育、美育等的空间,在现在人看来,一个人没有品德,审美不正常也不影响其依靠智力吃饭,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因为品德审美无法用分数衡量,芸芸考生只能以拼智力。
其实无争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不仅是人类,即使是植物动物也在争,万物争荣,万类竞由,没有争就没有进步,没有争就没有发展,没有争也就没有平衡。
除去孔子所说的“射”,君子的每一项美好品质,没有一项不是争来的。正心是对不正心的争,修身是对恶习的争,慎独是对慵懒的争,齐家治国平天下更不用说,即使是中庸之道,难道不是对平衡的一种争取?
承认“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同自己的“争”,我认为是可以提倡的,与他人的争,也不是不可以,只能奉劝一句“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