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步履匆匆”的年代,每个人都努力的奔跑着,却不知道要跑向何处。
很多时候,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看,我现在很忙,我并没有浪费掉我的时间,我也在努力。我们只是很沉浸在这种“自我满足”的幻觉中。
高三时,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学习非常认真。每天早读早早的跑来晨读,每天晚自习以后总是最后一个走,上课时就闷着头记笔记。
她为了记单词可以一天写完两支笔芯;为了记下政史地的知识点,她可以一遍又一遍、每天反反复复的去朗读;为了提高成绩,她把别人逛街K歌的时间都拿出来学习。给我留下的印象总是那个趴在书桌前,带着厚厚眼镜片的女生。
但是,她的成绩并不好。因为她学习没有效率,她只不过是沉浸在“我很忙”的状态中,她可能以为,我都这么用功了,这么努力了,成绩应该会提升的。
为什么她那么努力,成绩还是提高不了?因为,她只不过是身体上勤奋,大脑比较懒罢了。
要脑子辛苦点,不要脑子偷懒身体累。
我们要不停的去寻找高效率做事的方法。每次做事情前问自己:我能不能用一半的时间就完成手头的工作?不要只是把焦点放在如何节约时间上,想办法提高效率。
比如,在记忆某些东西之前,我可以尝试着花10分钟,研究一下“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然后再去记忆。这样,既能节约你无效重复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能让你更快的去学习。
人的大脑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如果长时间不用,就会僵化迟钝。人若停止大脑的思索、联想,就会变得愚钝,大脑一片空白,反应迟缓,语言能力也随之退化;而经常动脑,人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反应也就越来越迅速,人也越来越聪明了。
如果只靠努力就能成功的话,那么很多流水线上的工人早就成为亿万富翁了。
没有一个煤老板是靠挖煤又快又好而当上煤老板的。
记得我在高考前复习数学的时候,我经过分析思考想到了一个能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就是靠着这个方法,我迈过了第一道坎,从徘徊在60分左右,到每次都能110分以上了。
做数学题的时候,对于同一类数学难题,我不是大量的去做同一类的题,而是选出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然后用铅笔做,做完之后对比答案然后擦去,重新再做,如此反复,这样做能加深记忆力,更重要的是,下一次碰到同样类型的数学题,我能直接条件反射出解题的步骤了。
脑袋是越用越灵的,人类基本上是贪图轻松的动物,所以常常会直觉避免使用脑袋。大部分人每天只想处理大同小异的例行公事,就是不想深入思考。但是若什么都不想,过着平淡的生活,就不会有动脑的机会,脑袋当然就渐渐不灵光了。
不停地问“为什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以追求理解为目的,顺便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到最后,所有的知识都连接成一张环环相扣的网络。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总之一句话:勤于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