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识地培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悟(课标语)”的自觉性,是小学(5-6)学段作文教学的重难点。
“独特感悟”,应该理解为,在观察和体验平常的生活实际时,能够以小见大地,见微知著地,深入浅出地抽象或提炼出一种认识,一种观点,乃至一种思想。
张老师以《2分钟有多长》为教学内容,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感悟了时间的灵动性。
课堂教学中,张老师先抛出“2分钟有多长”这个主问题,随后组织两次体验活动,指引学生感受2分钟时间在心理作用下的长或短。同时指导,以记叙的笔触写出心理时间的概念,说明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这一课上得深入而浅出,简单而生动,我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要设计好主问题。
刚上课提出的“2分钟有多长”这个主问题,看似平常,却轻巧而有力地总领了整节课的教学脉络,使随后的两个“2分钟体验”显得必要、贴切,使课堂教学显得行云流水般自然,更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参与面具有整体之美。
更重要的是,设计好主问题,可以避免“碎问碎答”和碎片化的理解。
如何设计好主问题,我联想到张老师的另一节作文课,那是采访写作一个小女孩的内容。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她究竟是怎样的小女孩?”“究竟”一词,具有设疑探索的含义。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先重点观察了小女孩的“外表”,以描写发型,穿着,神情和语音为内容,使小女孩出落成“乖乖女孩”模样。随后通过访谈小女孩,具体了解到她的脾气、爱好、习惯等等信息,感悟到这看起来是“乖乖女”的人,骨子里却有“小女汉子”特点。所以学生在文章里把她写成了一位有趣的“假淑女”。
两堂作文课,都以“主问题”锲领而顿。给我的启发是,设计主问题,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着眼于写作内容的连贯性,让学生在探索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理解和感悟,在写作中自然表达真情实感乃至独特感悟。。
二.从体验活动到独特感悟,要做到自然和统一。
张老师在课堂上组织了两次体验时间的活动,一次是用2分钟时间速写一篇短文,这个体验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只关注笔下的文字,不感觉时间的流逝,所以觉得“时间太快了”;第二次是用2分钟时间做“孤舟蓑笠翁”的姿势,并要求保持不动。这个体验是静态的,半蹲的动作很难做,身体不能动,内心却剧烈活动,盼望着2分钟赶紧结束,谁知道“时间太慢了”。
两次体验活动的过程体验是截然相反的,对比之下,对时间的体验感悟就来得自然,来得强烈,来得鲜明。
由此又获得启示:从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形成的习作素材就会生动鲜活。而两个角度的选择,可以正与反,可以此与彼,可以得与失,可以过去与现在……,当教学活动内容具有角度的对比,统一在作文表达中,一定更具感悟的意味。
三.要在细节处引发出独特感悟。
张老师的课堂上,有两个细节,引起我细细体味。
其一,学生用2分钟写作《我们的教室》时,老师就“20秒、60秒……100秒”地报时,听到报时的学生反应强烈,或惊或炸地,使这段体验里有了几处生动细节,随后写到文章里,能使体验的过程饱满起来。
其二,学生做2分钟的“孤舟蓑笠翁”的姿势,先请个人示例,再是集体演示。这样安排可以形成两个内容点,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形态各异的“孤舟蓑笠翁”,两个内容相互依存,具体表现出这个两分钟体验的情趣多样性。
重要的是,这些细节描内容恰恰是“2分钟有多长”的具体答案。到了教学的最后一环,老师只需轻声一问:“2分钟,为什么有时候很短,有时候很长呢?”一语就捅破时间之谜。学生自然去思考感悟了。
主问题设计,活动角度、细节形成,都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张老师组织教学的功底之深厚,是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