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早期特效竟是这么制作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影视拍摄的局限性越来越小,人们飞天遁地无所不能。
那在电脑技术普及之前呢?
回顾电影发展史,你就会发现电影特效与电影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那么,这种大场面是如何不靠电脑后期拍摄出来的呢?
小编总结了这么几类:
1.停机再拍
代表影片《胡迪尼剧院的消失女子》
《月球旅行记》
《胡迪尼剧院的消失女子》
之前我们有聊过,
“停机再拍”是由梅里埃发现的。
虽然我们现在把“停机再拍”称为特效,
但是他的原理还是很简单的,
第一步固定摄像机的机位与景别;
第二部拍摄一段画面后停机;
第三部改动需要拍摄的东西再拍摄;
如此,这部影片就算是拍完了,
不过如果有需求可以多次反复进行。
由此拍出来的影片可以产生,
物体变多或者凭空消失的效果。
咱现在看来比较粗糙,
但就当时来说,
看到人能凭空消失,
马车能便成人,
观众们都惊叹不已。
2.遮罩与多重曝光
代表影片《一个顶四》《火车大劫案》
《一个顶四》
继“停机再拍”之后,
梅里爱接着又发明了
“遮罩与多重曝光”技术,
他将一块玻璃涂黑作为遮罩,
用它挡住镜头的一部分进行拍摄,
拍摄完毕后将胶卷倒回。
用遮罩挡住另一部分再次拍摄,
多次曝光之后,
不同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同一副胶卷上。
他利用这项技术,
将四五个脑袋合成在同一个画面里。
不久之后的1903年,
美国导演爱德温鲍特,
再次使用了遮罩与二次曝光技术
拍了一部名垂影史的《火车大劫案》。
这部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
出现了简单的“蒙太奇”与“特写”,
还有更为真实,复杂的场景。
3.绘景技术
代表影片《绿野仙踪》《人猿星球》
《公民凯恩》《星球大战》
《宾虚》
《宾虚》
绘景技术由特效大师诺曼道恩发明。
即使用绘制的画面来表现虚构的环境,
他将画面画在了透明的玻璃板上,
将需要拍摄的部分空出来,
这样的话绘制出来的画面
则与拍摄画面有了更为真实的结合。
后来经过众多电影工作者的研究与改进,
绘景技术已经成为了
描绘虚幻场景的最佳解决方案。
因为它大大减少了
大型建筑物的置景成本,
比如《金刚》中的骷髅岛,
《绿野仙踪》的悲翠城,
《公民凯恩》的仙那度,
《人猿星球》结局里的自由女神像等,
都是绘景技术的结果。
那么到了现代
尽管CG持术已经十分发达,
但仍有一部分导演
热衷于使用传统的绘景技术,
比如詹姆斯卡梅隆, 彼得杰克逊。
而传统绘景技术的最高峰
则是《星球大战》。
正传三部曲里几乎所有的宇宙场景,
都是由工业光魔的众多艺术家们
使用油彩和水彩在巨大玻璃幕墙上
一点点手工绘制的。
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
与精心调度的摄影机一起组成了
老一辈星战迷们最初的梦境。
4.定格动画
代表影片《青蛙的皇帝梦》《黄莺》
《家鼠与田鼠》《蝴蝶女王》
《森林王子战群妖》
《森林王子战群妖》
对画面逐格拍摄,然后连起来播放,
最典型的就是木偶动画,
在特效制作方面这个思路也用的很多。
比如当年星战里面很多大场面
都是定格动画做出来的。
上图是雷伊·哈瑞豪森导演
逐格拍摄动画电影的代表作品,
其中这个长4分半的场景
花费了他4个半月的时间来完成。
有的时候每天只能完成13个动画格的拍摄,
放在影片中,这大概只占了半秒钟的时间。
其中最重要的一幕是,
这场戏充满了黑色幽默色彩,
一些骨架兵的动作看起来甚至像是在跳舞。
从技术方面来说,它可以称做完美;
从创造方面来说,
它是个充满野心和幻想的作品。
哈瑞豪森这一系列的特技在
当时那个年代来讲,
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
5.微缩模型
代表影片《金刚》(1933)《林则徐》
《火烧圆明园》《指环王》
把不可能实际拍摄到的
布景、建筑物、城市景观、宇宙飞船等
做成微缩模型的叫做模型摄影。
模型可使用各种材料,
如金属、木材、塑料、橡胶、石膏、
皮革、硬纸和玻璃等制造。
为了影片画面的真实感,
须严格注意比例尺寸和表面质感。
不仅早期电影拍摄时运用到了微缩模型,
《指环王》《阿凡达》《变形金刚》
《星际穿越》《银翼杀手2049》
《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
《哈利波特》
等如今的作品依然离不开微缩模型。
怎么样,看了早期的特效是不是觉得很神奇~
小编以后还会给大家
带来更多的关于影视的介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