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史蒂芬·柯维,我读的译本是高新勇、王亦兵、葛雪蕾翻译的。
作者在写作中让我感觉到了他的野心,他花费很多的笔墨来构建一个高效能人士的习惯体系,旨在构筑高效能人士的生活中心和基础。他还是一个严谨的作者,对于出现的大部分概念都要下定义,好增强和读者的深入交流,尽量降低信息解码的减损。
概述
什么是成功之本?作者以“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开启了讨论,此处的品德指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而个人魅力是指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
作者认为更重“个人魅力”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盲目积极乐观(PMA)。由此衍生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
作者认为光有“个人魅力”的技巧还不够,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所以作者认为,品德才是成功之本。
这里提到的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就是两种典型的社会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思维方式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理论、诠释或者模型,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方式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验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实质性的生活变化要靠思维的转换,即打破旧思维,塑造新思维。
思维方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这构成了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而思维转换的力量也正是定式改变必需的力量,无论这种转变是立即发生的,还是经过计划缓慢进行的。
作者认为个人魅力成功论的症结在于治标不治本。面对成功人士,一般人往往会立刻提出问题:“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教我一些技巧吧。”其实他们真正想问的是,“有没有能快速让我脱离现状、摆脱痛苦的诀窍?”人们越是依赖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越是加剧了问题潜在的隐患,因为治标不治本,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问题所在。
我们如果能完成思维转换,塑造“以品德为基础、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它就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由内而外地解决深层问题。由内而外是指从自身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心理动机。
作者认为品德比个人魅力重要,而我们的品德是由习惯决定的。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认为本书的七个习惯符合成长规律,提供了开发个人和人际效能的渐进、连续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让我们依次经历“成熟模式”——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
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期(Dependence)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期(Independence)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期(Interdependence)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只有独立的人才能选择互赖,尚未摆脱依赖性的人则无此条件,因为他们无论在品德还是在自我把握方面都尚有欠缺。
七个习惯中的前三个,着重于如何自我约束,由依赖进步到独立。
这些习惯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范畴,是培养品德的基础,而后才能是“公众领域的成功”,就如同耕种与收获的次序无法颠倒一样,必须是由内而外依次实现。
真正独立之后,你就具备了有效互赖的基础,就可以开始致力于更为性格导向的“公众领域的成功”,即习惯四、五、六所讲授的团结、合作与沟通。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等完全掌握前三个习惯之后,才能开始后面的练习。如此安排顺序是为了让你进步得更快,我不建议你用几年的时间一门心思地修习前三个习惯,直到满意为止。
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谈的是自我更新——在人生的四个层面上实现平衡而有规律的更新。它是不断改进、螺旋向上的成长过程,帮助我们将自我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此水平上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其他几个习惯。
本书介绍的七个习惯都能产生高效能,因为它们基于原则,效果持久,是品德的基础,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把握机会并通过不断学习和结合其他原则以实现螺旋向上的成长。
它们以符合自然法则的思维方式为基础,作者把这个自然法则称为“产出/产能平衡”(P/PC Balance)的原则。
效能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P代表希望获得的产出,即金蛋;PC代表产能,即生产金蛋的资产或能力。
人类所拥有的资产,基本上可分为物质资产、金融资本以及人力资本三大类
急功近利常常会毁掉宝贵的物质资产。保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会帮助你更有效地利用物质资产。
我们最宝贵的金融资本就是赚钱的能力,所以需要持续投资以增进自己的产能。
对人力资本而言,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更为重要,因为正是人控制着物质资产与金融资本。
本书提到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包括企业和家庭在内的团体。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告诉我们:你希望员工怎样对待顾客,就要怎样对待员工。可以买到员工的时间,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可以买到员工的体能,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智慧的源泉。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是效能的定义和模式,是本书中七个习惯的基础。
不论你的现况如何,都请相信你与你的习惯是两码事,你有能力改变不良旧习,沐浴在新习惯的阳光里,过上高效、幸福和互信的新生活。对自己的改变要有耐心,因为自我成长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是人生中最大的投资。
作者认为,本书的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即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
积极主动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摒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天赋——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即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即元思考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培养和改善习性。凭借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客观地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也就是我们的“自我思维”(Self-paradigm)。事实上,我们如果不能客观地考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就不能理解他人感知他们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因此我们无意间就会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内心却还觉得已经很客观了。
良知(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
想象力(Imagination),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我们拥有刺激和回应之间选择的自由,也即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我们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主动的人对外界刺激毫无感应,只不过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采取主动是实现人生的产能与产出平衡的必要条件,对于培养七个习惯来说也不例外。本书的其余六个习惯,都以积极主动为根基,而每个习惯又都会激励你采取主动。
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事业、子女、婚姻、国债等,都可以被归为“关注圈”。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可以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对于这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由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这显然在影响圈范围内。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
积极的做法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正是培养高效能习惯的根本力量。
生活是一本书,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自我领导的原则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创造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其次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定好的目标或使命。
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
我们要改写人生剧本: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承袭了许多来自他人的“人生剧本”,因此更确切一点说,我们是改写,而不是编写人生剧本,即对已有思维的转换。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宣言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因人而异
你可以把个人使命宣言称为个人宪法。
制订个人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这就是我们基本的思维方式。该核心是指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要制订个人使命宣言必须先确定我们的生活中心,如以孩子、配偶、事业、朋友、敌人等为生活中心。这些生活中心各有优缺点,笔者认为以敌人为中心比较有意思,所以提出来特别讨论。有些子女成年后,仍为父母当年的忽视、偏心或辱骂而耿耿于怀,消极地抱怨自己不幸的人生剧本,这些都是以敌人为中心的表现。以敌人为中心的人没有内在的安全感,受制于他人的情绪和行为,他们的智慧受限于以敌人为中心的偏执心理,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一般说来,我们的生活中心是以上某几种中心的混合体,依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清晰明确的生活中心,由此才能产生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使人生更积极、更和谐。
以正确原则为生活中心可以为发展前述四个支撑人生的因素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则是恒久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像其他中心那样多变,所以值得信赖,可以给我们高度的安全感。
以永恒不变的原则作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维方式,也就能正确审视所有其他的生活中心。
以原则为中心的人会保持冷静和客观,不受情绪或其他因素的干扰,综观全局——工作需要、家庭需要、其他相关因素以及不同决定的可能后果,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正确的选择。
自我意识让我们能审视自己的思想,这特别有助于撰写个人使命宣言。撰写过程中需要发挥作用的两项人类天赋——想象力和良知。
施行自我领导不是只要撰写一个使命宣言就成了,它是一个确立愿景和价值观,并让自己的生活遵从这些重要原则的过程。
右脑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你进行心灵演练(Visualization),并对正确行为加以确认(Affirmation)。这会让你的生活更符合使命宣言,也是“以终为始”的另一种应用。确认应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个人、积极、果断、可视、情感。例如,“发现子女行为不当时,我(个人)能以智慧、爱心、坚定的立场与自制力(积极)及时应对(果断),结果让我深感欣慰(情感)。”
如果你按照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目标对使命宣言重新划分,你会发现它更平衡也更好执行。一旦确定了主要的人生角色,你就能清楚地掌握全局。接着,还要订立每个角色的长期目标,这些目标必须反映你真正的价值观、独特的才干与使命感。
我们还可以撰写家庭的使命宣言和某些组织(如公司)的使命宣言。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自我管理的原则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
习惯一告诉你:你是创造者,你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这个习惯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四大天赋,即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以及最为重要的自我意识。
习惯二是关于第一次的创造或者智力上的创造的习惯,其原则基础是想象力和良知这两大天赋。
习惯三是关于第二次的创造或者体力上的创造的习惯,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的实现、执行和自然流露。它要求我们运用独立意志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即以原则为基础安排人生。
对习惯三来说,前两个习惯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但是仅仅有基础还远远不够,你还必须时刻都实施有效的自我管理,将习惯三付诸实践。
一旦确定了人生方向,你就应该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管理,让生活与设想一致。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也即习惯二所说的目标和使命。
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而最新的时间管理方法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时间管理矩阵来帮助自己完成个人管理。该矩阵以紧急程度与重要程度作为衡量指标,将矩阵划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紧急且重要
第二象限:不紧急且重要
第三象限:紧急且不重要
第四象限:不紧急且不重要
我们用时间管理矩阵来帮助我们制定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六个注意事项:
1、和谐一致: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2、平衡功能: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
3、围绕中心:理想的管理方法会鼓励并协助你,注重于虽不紧急却极重要的事。
4、以人为本: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
5、灵活变通
6、便于携带
如果你过分注重第一象限事务,那么它们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我们要特别关注第二象限(不紧急且重要)的事情,尽量多完成该象限内的事情,有助于我们逐步完成自己的目标。我们还要注意将人际关系和结果放在第一位,将时间放在第二位。
以第二象限事务为中心的日程安排需要以下四项关键步骤:
1、确认角色:写出你自己的关键角色。
2、选择目标: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
3、安排进度: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确认角色并制定目标后,你就可以把每项任务分配到一个星期中某个具体的日子去做了。
4、每日调整: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我们做好个人管理后,如何做到高效能呢?——高效能的秘诀在于授权。授权是事必躬亲与管理之间的最大分野。管理者注重建立制度,然后汇集群力共同完成工作。
授权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两种类型: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
典型的指令型授权,就工作方法的每一步进行详细的指导。大部分时候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提高执行效率,也会让执行者感到繁琐。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这种授权方式需要一开始进行相关的培训,一旦达成共识后管理者将不必全程参与。
这种授权类型要求双方就以下五个方面达成清晰、坦诚的共识,并做出承诺:
1、预期成果:双方都要明确并理解最终的结果。要以“结果”,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
2、指导方针:确认适用的评估标准,避免成为指令型授权,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
3、可用资源:告知可使用的人力、财物、技术和组织资源以取得预期的成果。
4、责任归属:制定业绩标准,并用这些标准来评估他们的成果。
5、明确奖惩:明确告知评估后的结果——好的和不好的——包括财物奖励、精神奖励、职务调整以及该项工作对其所在组织使命的影响。
这种授权方式还能让执行者感觉到自己被信任,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信任能够让人们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只要方法得当,这种责任型授权绝对能够让双方都受益,并且最终能够使善于分配工作的人用很少的时间做成很多事情。授权的大原则不变,权限却因人而异。
有效的自我管理以及通过授权对他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以第二象限事务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让你能从重要性而不是紧迫性来观察一切事务。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人际领导的原则
作者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建立情感账户。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
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反之,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等,会减少情感账户的余额,到最后甚至透支,人际关系就得拉警报了。
双赢思维是我们对待合作伙伴的态度和原则,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结构)”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诚信、成熟、知足。
以双赢品德为基础,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双赢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账户。
双赢关系确立之后,就需要有协议来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方向(双赢协议),它让纵向交往转为水平交往,从属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上级监督转为自我监督。
在双赢协议中,对以下五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1、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2、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3、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4、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5、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
接着要构造双赢体系,双赢只能存在于体系健全的组织机构中。
不同的人和机构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再次,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最后,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路径。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移情沟通的原则
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知彼解己——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
首先你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开怀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Empathic Listening)的技巧,然后建立情感账户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五是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移情(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移情聆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你已受不了了,觉得上学太无聊。”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完全用自己的词句表达。
父:“你不想上学了。”
第三阶段掺入个人的感觉。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父:“你觉得很有挫折感。”
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
父:“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
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我们也有义务让自己被人了解,这通常需要相当的勇气。双赢需要熟练地掌握勇气和关心,因此合作的环境下更需要让人了解自己。
注意:使用习惯五需要消耗能量,使用同理心倾听,倾听是有时间和场合需要的,不需要一直使用习惯五。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
实践统合综效的人际关系和团队会扬弃敌对的态度(1+1=1/2),不以妥协为目标(1+1=11/2),也不仅仅止于合作(1+1=2),他们要的是创造式的合作(1+1>2)。
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发、分配、整合和激励作用的部分。
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所谓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见地。人的创造力一旦得到释放,结果真是难以置信。兴奋取代了沉闷,所有人都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意见,探寻新思路和新方案。统合综效和创造会让人热血沸腾,坦诚交流的效果令人难以置信。
余额充足的情感账户、双赢模式、先理解别人的原则,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实现创造性统合综效的理想环境。
寻找第三条道路需要从非此即彼的思想中走出来,实现重要的模式转换。
有的人在讨论的时候总是以为要选出一个非此即彼的方案,这就像是开车的时候一只脚踩油门,另一只脚却踩刹车。有很多人不是把脚从刹车踏板上挪开,而是猛踩油门,想用更多的压力、狡辩和论据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缺乏安全感的人认为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依照他们的模式,他们不知道人际关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能接触到不同的模式。
但是如果你引进了统合综效这个概念,以习惯四为目标,以习惯五为技巧,以习惯六为交往方式来应对阻力,你就能够营造出一个让所有家人都畅所欲言的环境,他们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吸收了新的思想,这些都会促成阻力向动力的转化。
如果你只能看到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道路——你的和“错误”的,那么你可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情况下它总是存在的。
想要找到第三种选择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要抛开自我意识,承认你需要所有人共同的智慧参与,才能找到最佳方案。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生活基本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
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与习惯一、二、三密切相关,围绕着个人愿景、自我领导和自我管理的原则。而社会/情感层面的重点则是习惯四、五、六,围绕着人际领导、移情交流和创造性合作的原则。每个层面的更新都很重要,因此只有平衡好四个层面的更新进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对自己投资,对我们用来处世和做贡献的唯一工具进行投资是我们在一生中做出的最有效的投资。
身体层面指有效呵护我们的身体——健康饮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锻炼。锻炼属于第二象限事务,但是由于不具紧急性,因此很少人能坚持不懈。
精神层面的更新为你指引人生方向,与习惯二密切相关。作者坚信个人的使命宣言至关重要,一旦深刻理解了生活的中心和目标,我们就可以不断反思,持之以恒,在更新精神层面的过程中,就可以抱着坚定的信念,构想并实践每一天的活动。
智力层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借此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开阔视野。有时需要借助课堂教学或系统的学习计划,但在更多的情况下需要自我教育,如定期阅读、写作、组织和规划等。
养成定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这是第二象限事务,人们可以借此接触到当前或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的时候实践习惯五,则会事半功倍。
磨砺心智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是写作。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深刻见解和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晰、准确和连贯。
组织和规划是另外两种与习惯二和习惯三相关的磨砺心智的方式,也就是以终为始,为实现磨砺心智这一目标而运筹帷幄,运用大脑的想象力和逻辑力,事先预见到结果和过程。
本书的七个习惯也唯有在身心平衡的状态下运用效果最佳,因为每个习惯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象限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在培养独立性的习惯方面加以改进(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良性循环,就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并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
对组织而言,习惯七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路。如果组织和个人在使命宣言中确认了这四个层面的内容,就能为平衡更新提供稳固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