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互联网+,不过是练了个吸星大法,但吸进来的内力,如果不消化好,就很快会反噬,您说呢,令狐少侠
文/张书乐
据株洲日报报道,近年来,株洲水电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纷纷推出自己的App应用。尽管在报道中亦提到,部分此类App仍不支持移动支付功能,或仅支持银行卡额,不支持微信或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支付,距离老百姓还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但即使解决移动支付这个便捷性问题,就算是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吗?愚以为不然,这恰恰是包括公用事业在内的许多消费类App们的认知上的瓶颈所在,即在他们看来,互联网+的核心要义,就是解决一个排队难的问题。
当然,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互联网思维,已经比只是简单地让自己的产品、服务展示在网络上,把互联网+看做是联网要强上许多。而且低段位的互联网+确实也是用这种方式来捞取第一波用户的。
毕竟排队在中国一直都是个难题,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时间成本的问题,通过互联网,让用户不用到线下的窗口,直接可以网上支付了“门票”,然后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吃饭、看电影、逛景点,或者如水电煤气之类的服务,足不出户就把事情给办了,自然是皆大欢喜。
但这其实只是互联网+的起手式,只是通过互联网,拉近了和用户之间的交易距离,说白了,就是缴费方便了,但心与心的距离,还是很遥远。
接下来的事情更重要,通过网络能够减少双方的时间成本和各种空耗没了,但互联网+最后的落实之处还是在线下,而不是仅仅一个网上快捷缴费。线下比拼的是什么?服务二字而已。
对于那些做独家生意的App来说,或许这样的感觉还不明显。但对于其他竞争压力颇大的互联网+项目来说,比如外卖、电影、美容美发之类,则颇为鲜明,客人最终决定是否长期光顾,还是要在线下体验了你的服务确实不错之后,才会形成黏性。线上付费也好、各种折扣也罢,不过是一个最初用来招揽客人入口罢了,何况同样的入口还有很多。为何选择你,用户体验好、服务有特色,依然是不二法门。
尤其是在同行们都互联网+之后,其实比拼又回到了服务这个原始起点之上。再多问一句然后呢?其实互联网+的另一层深意也就在此体现,比如早前在网约车和出租车的比拼中,出租车为何频频落于下风?除了网约车多了个更精准的网上揽客手段,在服务上也颇为个性化之外。网约车平台也在憋大招,比如通过大数据,根据地图和约车热度对用户群体进行画像,然后给网约车们更多的揽客建议;又如百度外卖,甚至整出了个智能物流调度系统,用人工智能为平台里的商户们送餐,合理规划最佳路线,而且还是根据路况来实时制定的……
网上缴费没变、基础服务也未必立刻得到了升级,比如菜的口味总不是一朝一夕改变的,但互联网+里面其实还可以纳入更多技术元素,来让服务变得“不一样”起来。
或许,对于苦于找不到风口的众创企业们来说,为App们提供支付之外的技术服务,也是个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