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浏览简书更文,读到这段话:
不要担心读到烂文章,浪费时间。如果,你的阅读量足够大,很容易分辨出文章的好坏,自然也就能从质量差的文章中,看出其中的不足。
比较认同,这里其实就是在说“量的积累”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量的积累能带来质的飞跃”,这句话如果在前面加一个“有效的”,就会更加严谨。
这也立刻让我想到听樊登老师解读《刻意练习》时对“一万小时法则”有时候其实并不成立的解释。
下面是樊登在这个问题上解读的精华:
在练习这一话题下,人们更熟悉的是“一万小时法则”。但是,这个时髦的理论其实是对作者研究成果的错误演绎。
1993年作者和同事发表了对小提琴学生进行研究的成果,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据此提出简单化、概念化的“一万小时法则”。这一法则随着《异类》的畅销而引起广泛关注。而这一法则之所以备受追捧,在于它满足了人类发现某种简单因果关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事上花一万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
但是这个法则在很多方面都是错误的。事实上,各行各业达到杰出的时间都不相同,而且如果没有遵循刻意练习的法则,即使你花的时间再长,你也不可能做到杰出。此外,该法则还给出一个并不可靠的承诺,即在任何领域或行业,只要做到1万个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的专家。但作者经过广泛研究,并没有发现支持这样的说法的证据。
樊登在这里所举的例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那些清洁工,他们做那一件事,比如扫马路,也许许多年过去了早超过了一万小时,那么,他还是一切照旧。
这也让我想到孩子的英语启蒙,大家都认可“磨耳朵”,但对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幼童无目标无方法无内容选择的随意播放,即便做到了大量,也必会收效甚微。
再回到今天所读的这段话,关于“阅读量足够大”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你这个足够大的阅读量一直只停留在读一些质量并不高的书或文章时,读得再多,分辨文章好坏的能力也未必可以长进。所以,在读书这个层面,“多读书”,后面必须加一个“读好书”,才可以渐渐得到“质的飞跃”。
所以,不仅是预成为专家,就算是常规意义上的“有所成就”“有所进步”,都需要“刻意练习”,才可能如愿: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已经有一套行之有效训练方法的技能。它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刻意练习并不复杂,总结其关键词:目标明确,专注投入,及时反馈,不断挑战舒适区,找到行业优秀导师,强化动机,坚持练习。
只有一点,一万小时法则和刻意练习是一致的: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变成业内杰出人物,都需要付出许多艰苦卓绝的努力。
努力掌握“刻意练习”的精髓,注重有效的量的积累,争取自己喜欢的、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写作)不断得到“质的飞跃”。不奢望有多杰出,惟愿自己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