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更丨社会认同,让“冷漠”四处蔓延——《影响力》
路边躺着一个晕倒的流浪汉,当无法肯定当事人是否需要救助时,如果第一个人看也不看就走过去,跟在后面的往往会模仿前面人的动作。于是,这个社会,看起来越来越冷漠。
曾经有这么一个实验,让一名纽约大学生假装癫痫发作。在场如果只有一名旁观者,85%的时候,他都得到了帮助;如果有5名旁观者,得到帮助的概率就降到了31%——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对人的影响。
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查理芒格在人类误判心理学中提到,社会认同倾向,更接近“从众心理”或者“羊群效应”。
并不是旁观者不能帮助,而是基于以下的心理活动:他们不能确定这个人是不是需要帮助,不知道如果自己过去是否能提供正确的帮助,不知道如果自己过去了,发现自己帮不上忙——体力或者经验不足以施以援手——这时该以何种方式去找其他人帮忙?
所以如果你是需要帮忙的人,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的人注意到你的状况,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比如“扶我起来,帮我叫救护车,给我一块糖”,让他们搞清自己的责任。
反过来,在商业中,如果我们希望人们采取或者不要采取某一种措施,就给他找个榜样。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为了不让楚门坐飞机离开,旅游公司的墙上贴着飞机被雷劈的图片,人们讲着坠机的故事,就是为了影响楚门;商业广告中,会青睐各种各样的明星,给自己的产品代言,让粉丝们效仿;线下促销活动中,会安排一些人作为内应,抢着买从而带动围观群众……
想要拒绝这样的影响,有三种方法:
1、面对明显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比如什么病都能治的药酒和鞋垫
2、主动思考,毕竟即使有很多人在做着相同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群体成员根据信息优势作出的判断,也可能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作出的反应。
3、不应该绝对相信社会认同原理这种自动导航系统,毕竟它有时候自己会发生故障。
写作日更丨咪蒙的文风
对于文风还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就从咪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气息来分析下。
特点一:短+排比(以《最好的人生态度》为例)
咪蒙的短句用得很顺手,一般一句话自成一段,如果太长就半句话一段,最长不超过两行。而段落,最长不超过手机的一屏。这样,读者在阅读起来,会十分舒服,而且省去了分析长句主谓宾的麻烦,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索要表达的意思。
排比方面,用的也很多。比如,比如,怎么办?怎么办?正因为都是短句,排比就莫名其妙得有一种诗句的既视感,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特点二:语言直白简练
最近抖音上流行一首歌,副歌部分歌词是:
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
绵绵瓜瓞奉为圭臬,龙行龘龘犄角旮旯。
娉婷袅娜涕泗滂沱,呶呶不休不稂不莠。
卬~~
对,虽然每一个词都是中国成语大辞典中的,而且有些特别眼熟,但是未必能读对,读对了也未必知道什么意思。咪蒙的文章里,高逼格的成语很少,大多数是一眼能认识,基本能看懂的词汇,这也降低了读者的门槛,让读者能够更容易顺着文章读下去,而不会突然卡壳。
特点三:把你想到说不出来的话说了
比如文章《最好的人生态度,就是瞎几 把过!》虽然很多人日常会这么说,但是落到文字上,并且顺利发表的,估计不多吧?
《比起假装高潮,我们更擅长假装陪伴》里面,提到玩着手机陪着朋友,带着孩子看着手机,只是人在,心未必在。
都是我们身边的现象,有时候,闭口不言,有时候心照不宣,但是咪蒙给说出来了,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即使这话,并不是很特么好听。
以上是咪蒙文章的三个特点,明天换另一种风格的文章来分析。
自由日更丨亲人就是把你的愿望放在心上的人
我的父亲,兄弟姐妹不多,只有一位姐姐,但是他和这位远在异地的姐姐的关系真是好的不得了。由于身处异地,相隔千里,平时并没有太多交集。可是一旦对方有提出心愿,那可真是费尽心机帮忙实现。
安徽有一种特别好吃的香肠,每次到冬天,姑姑亲手做好都会邮寄到北京来,再加上安徽特产采石矶豆腐干,每次都满满一箱。今年赶上非洲猪瘟,当地的猪肉视频都禁止邮寄。换了好几家快递都不同意发货,姑姑只好让她的孩子驱车上百公里从江苏邮寄出了这份珍贵的包裹。
我的父亲对姑姑也是特别的好。
有一次爸爸去西双版纳玩。因为之前姑姑说过想要一个大点的摆件摆家里头,所以爸爸精挑细选了一个50公分见方的紫檀木雕大象。在回程的路上,爸爸没有直接选择回北京,而是先坐绿皮车十几个小时,又倒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了县城。在剩下的十几公里,运气好就搭一段儿顺风车,运气不好就一路拎着几十斤的大象走着,硬是一路送到了姑姑家。对于我这种养尊处优的北京本地人来讲,我觉得这都是一件特别不可思议的事儿,让我搬50斤大米上六楼,我还气喘吁吁的。老爹竟然能抱着这么沉的东西走这么远,只为了姑姑一句话,想找个好一点摆件儿。
我觉得这才是亲人应有的样子。
当然,也不是每一份亲情都真的那么亲。有一位同事家里的老人走了,三姐妹料理完后事开始分家产。老大老二因为三个人两套房子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闹上了法院。我的同事觉得老人已经走了,未来还是要靠自己打拼,也不想看到亲人反目。于是主动放弃了遗产。可是没想到,明明一人一套房子能解决的,另外两姐妹仍旧不依不饶,谁都想得到大房子。甚至于他俩忙道光顾着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完全忘了三妹的苦心。这样的亲情太容易被利益裹挟了。
倘有兄弟或姐妹,奉劝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