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儿童的成长有多重要 ?学前教育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模样?是游戏化课程还是课程游戏化?
说实话,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对学前教育的理解是肤浅的,仅仅满足于概念性的知道,有些观念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传统落后的。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一下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的相关资料就会发现,课程游戏化不仅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同时也在颠覆着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取向。
课程游戏化颠覆了什么?我以为颠覆了我们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
颠覆了我们的儿童观
观念是行为的灯,“三观”是上位的。在所谓的学前教育“三观”中,儿童观是统领性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游戏观,教育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儿童观的体现。
蒙台梭利之所以一直呼吁“发现儿童,解放儿童”,是因为在太多人的眼里,看不到孩子,太多成人试图用成人的经验奴役、控制着孩子。
前天,我在成都机场候机时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奶奶(或婆婆)和年轻妈妈到达候机厅后,立即将蹒跚学步的孩子放在地上。那小孩子一落地立马向旁边一位正在从保温瓶里倒水的小姐姐奔去,伸手便抓。那位小姐姐警惕且敏捷地移开了装着热水的杯子。这一切,两个大人都没有丝毫的觉察。小孩子为什么要去抓小姐姐的杯子?假如这个杯子被小不点抓住了会发生什么? 儿童的世界藏着许多不为成人所知的秘密,如果成人不蹲下身子去观察,就会错过很多细节。
新旧儿童观,千差万别。判断一个老师、一所幼儿园的儿童观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我看有三个标准:其一,对“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其二,对“儿童应怎样存在着”的回答;其三,对“儿童应该怎样发展”的回答。
我听到不少的园长、老师嘴里很轻松里蹦出“以儿童为中心”的表达,但其幼儿园里的环境设计、课桌安排、区角设计等,明明白白地告诉人,她们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她们在代替着儿童思考、甚至生活着。
关于新的儿童观有太多的表达,我想最核心的应该是这样几条:儿童是拥有自己想法和见解的人,不是不成熟;儿童有自己的能力,能够能动地塑造着自己的环境,不是一张白纸,因此需要“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儿童的观点、经验和见解与成人截然不同,不要试图代替,因此需要我们“与儿童相伴,向儿童学习,为儿童守护”。
蒙台梭利甚至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其实在生活中,成人需要向儿童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
颠覆了我们的课程观
我们经常说,课程是学校、幼儿园最重要的产品,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社会上对于学前教育课程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最低层次的课程观就是“小学化倾向”,认为背背诗、算算账甚至写写字,就是学到了东西。因此,有些老师、幼儿园就迎合这种低俗的认知。往前进步一些的,认为课程就是“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的课堂教学,就是在一间大的教室里,按照科学、计算、画画等门类,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再往前走一步的,认为幼儿园要建设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体系,力求课程的丰富性。
我以为新的学前教育课程观应当倡导这样的理念:环境即课程,活动即课程,生活即课程,教师即课程,同伴即课程。活动是学前教育重要的课程,它分为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不在幼儿园就餐、就寝,其实是放弃了生活化课程的参与)。用专家的话说,重塑我们的课程观,就是要“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的课程,一定是活动化的课程,是在游戏中完成的课程,是模糊了学科的边界的课程。
颠覆了我们的游戏观
不少人认为,游戏是一种娱乐儿童的方式,课程游戏化就是一个项目、一个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就会有那些“丢手绢”“老鹰捉小鸡”之类的游戏项目成为儿童游戏的全部,就会有幼儿园在纠结:要不要、能不能成为课程游戏化项目校。
游戏是什么?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游戏的,儿童的心灵有游戏的种子。南师大虞永平教授认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在游戏中的儿童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课程游戏化,不是个别环节做做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游戏化是儿童存在、发展的重要方式,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应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
课程游戏化,我们该如何贴地而行?
第一,让课程资源“富”起来。资源有多丰富,游戏才会有多丰富。基本的玩具和多样化材料以及具有生命气息的环境,这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从何而来?我觉得三个一点:即“买一点”,基本的桌面游戏材料,列入正常的添置。“改一点”,按照能让儿童充分玩起来的思路,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规划、改造、调整。如幼儿园纯绿化的东西怎么改?纯广告公司装饰的墙面怎么改?要让每一面墙、每一棵树、每一寸土都成为游戏的资源。“搜一点”,定期开展大收集活动,向家长、向社区搜集各种废旧材料。特别要注重资源库的建设,没有专门的房子,就做一些架子,买一些整理箱子,分门别类,便于存取。要善于把资源转化为幼儿的经验;避免资源贫乏和单一的现象,避免有资源而不加利用资源的现象。
第二,让教室区角“多”起来。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设计班级空间,而不是教师的方便。教室的区角创设,要遵循生活化、适宜性。有了数量充足、种类多样、材料丰富、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区域,就是为儿童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人性的空间。实验幼儿园迎宾园区,教室的空间十分有限,但他们还是想方设法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每个班级都设计了七八个游戏化的区域,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迎宾园在室内外环境建设方面还启示我们,有儿童自己参与的区角及外部环境设计,儿童最在乎。
第三,让一日活动“动”起来。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的,也是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实现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教学活动如何游戏化实施,实验幼儿园用四节音乐主题活动为各幼儿园做了个样子。可惜的是,我们有很多的幼儿园还不敢开设这样的课。一日活动安排,有多少是属于孩子自主活动的机会?减少等待,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组合起来的活动安排。
第四,让科学指导“专”起来。我觉得爱心是幼儿教师师德修养的体现,对一日活动的指导策略是其专业素养的体现。有专业精神的教师,能够站在与儿童视角同等高度,亲近孩子,并以观察为先导,结合具体问题的启发、鼓励、提示和指导儿童,同时针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境,灵活采用多样化的、适宜的和有效的指导策略。不专一的教师,会用成人的思维把儿童的思维固化。比如在指导儿童做圆子这个环节上,我听过一位专家对儿童的指导:“做圆子的面粉是什么粮食做成的?”(这是生活常识的教育)“除了可以做成圆形的,还可以做成哪些形状?”(这是创新意识的启蒙)
课程游戏化,正在发生的颠覆,让学前教育回归到儿童生存与发展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