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马路上遛狗,在互联网上晒猫,甚至还诞生了“云养猫”一说。
根据《2017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39.7%饲养宠物的家庭选择了猫,剩下的家庭选择了狗。不得不说,猫、狗这两只小萌物渐渐成为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先贤九千年来驯化的动物,狗的存在偏向于工作性,而猫的存在则更偏向于观赏性。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为什么我们会成为猫奴,为什么我们吸猫成瘾?
我想,看到标题点开这篇文章的同学一定也是或深或浅的吸猫患者。所以,在这里也简单科普一下两种小萌物的驯化历程。
狗由灰狼驯化而来,是一种完全被驯化的动物。根据犬型动物大都群居且有一定的等级制度的习性,人类有意识地通过给予食物来建立等级制度,从而达到驯养狗的目的。
而猫则不同,并没有被完全驯化,这当然也与其习性相关。猫科动物多独居,且猫驯化过程中主要以捕食老鼠为生,因此它与人类更像是一种互利共存关系。
因此当我们惩罚狗和猫的时候,比如:通过敲打或监禁于笼,狗会表现出臣服,而猫更多的会表现出畏惧和记恨,因为在狗的价值观中,主人和它之间是主仆关系,而在猫的眼中,这则是一段平等关系。(因此,“猫奴”的叫法还挺符合科学的)
接下来,我就会从产品的角度来谈一谈猫奴是如何养成的。
仔细想想,起初我们为什么会养猫或养狗?
是因为想要在回家开门的瞬间,看到一只摇着尾巴的萌物在你的脚下手忙脚乱?还是因为想要在一个静谧的下午,轻举它,与它共度休闲时光?
很多人饲养猫和狗,给出的理由是“我在这些小萌物的身上,获得了治愈~”
治愈这个词毕竟过于抽象,那这些治愈具体指的是些什么呢?
归纳以上场景和反馈,其实我们是从猫和狗的身上获得了一种正向反馈,我觉得也可以用激励这个词。
在这里,我抛出另一个概念:一款成功的产品一定有着其独特的“痛点”、“痒点”和“爽点”。(此概念来自于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三十讲》)
痛点是恐惧。
爽点是即时满足。
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
因为猫和狗的存在,我们的“爽点”,“痛点”和“痒点”都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来自于宠物的激励,这就是我们要饲养它们的原因。
先来讲讲“爽点”,这个比较好了解,顾名思义,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与可爱小萌物亲密接触,这真的是想想都觉得爽上天的事情。
“痛点”也不难理解。随着城市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宅男宅女正越来越多。这群年轻人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生活寂寞如雪,居住在狭窄的房子里,最好的朋友是手机,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空巢青年。为了消解爆棚的孤独感,为了能有一个活物给家里添点生气,不少空巢青年们开始养宠物。
最后是“痒点”,即满足虚拟的自我。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并不是十分好理解。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下虚拟的自我。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虚拟的自我:自己的话语权受到重视,自己的存在感被认可,自己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角色。
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的存在感。
猫和狗便是满足了你存在感的小生命,因为你知道在你与它的关系中,你占有主导地位。猫和狗无法离开你的饲养且不会轻易背叛你,你对于他们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存在感便获得了认可和满足。在社会工作中,每个人都只是结构中的一颗螺丝钉,人们在既定的规则中扮演着近乎相似的集体人格。在我的脑海中,这种被认可的愉悦和反差才是治愈的源头。
接下来的内容有着强烈的主观个人色彩。如果是冲着萌宠来的小伙伴,看到这里就可以停止啦~
回归到产品,我们为什么想用某一款产品?
无非就是满足了我们的“痛点”、“痒点”亦或是“爽点”。
如果说猫和狗是一款产品,那么与它们的亲密活动便是这款产品提供给我们的服务。这种服务质量较高,体验较好且十分稳定。能够提供稳定,高质量服务的产品一定是能带给人愉悦的,因此猫和狗一定是一款十分成功的软件。
但是,我们有时候是否又会对猫狗产生厌烦呢?比如在你想要专心工作的时候,狗会叼着球来找你玩耍,猫则会直接趴到你的键盘上闭目养神。这时候,你会选择把它们放到一边或者关到笼子里,让你可以专心工作。如果你承认上面的情境,那么,你是否认可这句话呢?
你只是想让它们粘你或者你需要的时候,才需要它们呢?
或者说如果他们只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才会更完美呢?
所以,在我自己的心里,我更加喜欢以小程序形式存在的产品。在这个微信完全普及的时代,小程序以无需下载,用完即走的特性一定会成为未来的翘楚。而这种产品和用户的关系永远是最让用户喜欢的。
能提供像猫狗一样提供稳定高质量服务的产品 + 小程序 = 无限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