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情绪?
见
从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防御性的思维模式,构成了对心智模式的阻碍,从而阻碍着思维的进步。
之前讲了两种防御型思维:僵固思维、应该思维。
现讲第三种防御型思维——绝对化思维。
先要讲一个概念。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电击前即使先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其信念是:我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导致抑郁的情绪和行为的回避。
人也经常陷入习得性无助中,表现: 工作压力会让我们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工作进度了,所以破罐子破摔,干脆宕机了;
失恋也会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再也不相信自己能找到好的爱情了。
习得性无助的背后,就是:
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这就是“绝对化思维”。
绝对化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呢?
绝对化思维的本质,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把所受到的伤害挫折抽象化,扩大防御范围,从而导致绝对化。反过来,对挫折的思考越绝对,情绪反应会越大,也就会越悲观和沮丧。
悲观思维的三种抽象方式 :
永久化
普遍化
人格化
所谓的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的维度上,认为这种事情会一直发生。他们分不清楚,很多事情,是“有时候”发生,而不是“总是”发生。
所谓的普遍化,就是从特殊的、个体性的推广到普遍存在。如从一个男人不可靠,推广到天下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所谓的人格化,就是觉得坏事都是针对自己的 ,都是我的错,才会让这些事情发生。
绝对化思维的最大的问题: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去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感
绝对化思维,来源于抽象的扩大化,为了防范可能的风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从而不敢接触现实。把自己所受到的伤害永久、普遍、人格化。
如此这般,必然导致了封闭,从而恐惧,进而悲观。
思
毫无疑问,绝对化思维是有害的,它会限制人的成长和发展。
绝对化思维的来源,在于对外部世界的抽象化思维的扩大化。既然知道,就要有意识地避免。
告诉自己,没有什么事情是永久的,是普遍的,是人格化的。
行
在行动中不要落入绝对化思维的陷阱,要积极主动,理性思维,这样就能够避免落入悲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