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词语。
说它平凡,是因为道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说它伟大,是因为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先贤志士在追寻着道德,有太多太多的人倒在路上。正是因为无数次悲壮的牺牲,才构成了道德本身的伟大色彩。
对于道德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半年前,自己以前也有跟朋友讨论过什么是道德,却始终没有把这个问题好好地收集整理。今天,借着这次作业的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浅知拙见。
什么是道德?
我觉得,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要先从道德的形成过程说起。
我认为,道德应当是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形成过程。它起源于道德感,发展于道德观念,并最终贯彻于道德实践。而道德判断,则是推动道德形成的工具/手段。
如果不理解的话,大家可以看看这张图。这是一张我自己手写的图,上面记载的就是对道德整个过程的描述。
1.道德感
我认为,道德,是一种由客观事物引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最终会作用于内心对客观事物的多重选择上。它意味着,当一件跟道德有关的事情发生时,我们能够隐约察觉到这件事是否合乎道德,但是我们又不敢准确地下结论。这种感觉贯穿我们的童年期或学龄初期(5-10岁),也是我们心智尚未成熟的标志。
举个例子,在大街上,我们看到老人无故被城管欺负,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太好,是不符合道德的,但是又不说不出来哪里不好。过了一会儿,我们又会觉得似乎城管的做法也是有道理的。
哲学家休谟曾经说过,道德感是一种特殊的苦乐感觉,又是以此基础对某种行为或性格进行责备或赞许的一种情感反应。换句话说,我们此时的道德,仍停留在简单的感觉反应上,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观念。
过渡:道德判断
在我们初步具有了道德感之后,我们会基于客观现实的变化进行不断地分析与思考,这种行为称之为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将我们心中道德感不断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对道德本身的认识,道德感也愈发强烈。当这种道德感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进入道德的下一个阶段:道德观念
2.道德观念
我认为,道德观念是一个人在已经具备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树立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感不同的是,对于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此时的我们已经能快速地,独立地,坚定地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我们在看到大街上有人抢劫银行时,我们能清楚的知道它不是道德的行为。这种道德观念形成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5岁)。它意味着我们能基本具备运用道德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
过渡:道德判断
此时的道德判断,也是对我们原有基础上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强化。而当这种道德观念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进入道德的最后一个阶段:道德行为
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也就是我们日常讨论的道德。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道德本身。
Winston曾说过,道德是一个人可以做什么,但却不做什么。换句话说,它意味着我们心中的良知与对社会的责任感。如果说道德观念仍停留在脑海中,道德行为便真正意义上的付诸实践。拿我们前面举的例子,假设你看到一个人抢劫银行,
道德感会告诉你,这个事似乎不对,但是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 过了一会,你又觉得似乎是对的;
道德观点会告诉你,你知道这个事是不对的,我不能做这样的事。
而道德行为,便是将我们脑海中的道德观念付诸行动,去制止这样不道德的行为,去践行心中的道德。
对于道德行为产生的年龄阶段,我不认为它应当是一个确切的时期。有的孩子自幼便懂得了用嘴巴说话,有些唯利是图的“大人”,则把发声器官由嘴巴转移到了屁股,还以为是明哲保身的不二法门。
对于道德行为,我们不妨引用道德与自由二者的关系来进一步探讨。
道德与自由
自由,是一个人基于道德做出的选择。我们拿部分香港废青为例子。前段时间,部分香港废青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号,冲上街头,破坏社会。他们口口声声的说自己捍卫真理,自由与正义,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却是对道德的践踏!自由不是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它是有节制的。而这个节制,就是道德。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道德是对我们个人行为的约束。它告诉我们,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由有界限,不可乱逾越。
【当然,这里引用例子只是为了论证道德与自由二者的关系。香港废青暴乱行为的背后当然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这里我们不展开讨论,望理解】
后记:
什么是道德?
本文提出的答案终究只是冰山一角,难以覆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放眼当下,对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每个个体而言,我们在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能保持理性与克制,宁做冤魂鬼,不做键盘侠。
或许,这就是道德。
【本文所有对道德的引用以及对不同阶段道德的定义,均属于个人观点,不能确保准确性与科学性,勿扯勿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