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存在的目的很简单,只负责记录,同样的音符,不同的人演奏出来有不同的效果,但真正赏心悦目的作品,却不是照着谱子,而是根据“感觉”进行演奏的,这符合音乐的初衷——心里的某种情绪,想要宣泄,于是就成了乐。
感觉,是技艺娴熟到一定程度的浑然天成。但在技艺还没有娴熟的那一段时间里,所谓的“感觉”会显得十分别扭,格格不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学来学去,反而大不如前;我向来认为,人是很少“大不如前”,所谓不如,有时候是因为想的太多,了解太多,拿著书立说来讲:越是饱学之士,越是沉默寡言,论语字字珠玑,《春秋》是一字褒贬胜于华衮斧钺。老子的五千言,更是胜过万语千言;像是苏格拉底,他说:“我知道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除此之外,所谓的“大不如前”,便是正处在“感觉”前的瓶颈期。
有句成语,叫做江郎才尽,说他有一晚上,梦见谢灵运向他要笔,他支支吾吾半天,十分为难,最终将笔还给谢灵运,从此以后,他写的文章晦涩难懂,人便说,他的才都是谢灵运那杆笔赐给他的,如今把笔还了,也便才尽了;这些神鬼之说,总是寄托人们的一些遐想,许是信不得的。
江郎便是在瓶颈期当中,没法度过,便有了才尽之说。
感觉的瓶颈,很难突破,若突破成了,便进入另一个境界,世界万千的艺术形式,出世入世的人生哲学,都有这样的瓶颈。
在瓶颈之中苦苦探索,介乎一种感觉成型和未成形的状态。这个阶段里,突破瓶颈期的高山,就在眼前,却又可望难即,仿佛沙漠中的蜃景,写出来的东西,漏洞百出。
于是,不免感叹,大不如前。其实,所谓浑然天成本就是近乎笨拙,将这种笨拙突破了,便是浑然天成。
《神雕侠侣》里,记载独孤求败所用的剑,其中有一把玄铁重剑,独孤求败说: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浑然天成鬼斧神工的技艺,一般都仿若顺手拈来,看似朴素,其实蕴藏深远,像是郑板桥所书的“难得糊涂”,这几个字并不漂亮,但却耐人寻味,字如其意,意如其字,所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便是这个道理。
2.
古时候高僧喜欢面壁,就是对着墙一言不发,一坐好几年,当他出来的时候,便悟道了许多道理,墙壁会用他永恒的沉默,告诉人们许多平常想不到的事儿。
看武侠小说,最初出现修炼的,也都是闭门修炼。
我向来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文体,都有现实的影子,闭门修炼,我总疑心那是作者自己修炼的缩影。任谁想突破这瓶颈期,不经过一段时间孤独和探索,是无法突破的。
可究竟怎么突破呢?单纯的孤独并不可取,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杨绛先生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想的太多,读的太少。
人的想法千奇百怪,有如丝线,想将这些丝线连起来,需要的就是深厚的知识素养。除此之外,勤加练习也是突破的一种手段,所谓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