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类、教育类的书籍有很多,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角度。经常读一读翻一翻,就会经常打通前一天自己的一个卡点。也是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由量变向质变转化。这种情况也就类似于数学公式和原理学过了,我们却还是需要不同的习题来练习,以此增加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今天早上和小新妈妈几句简单的聊天确定了早上组接下来读的书目《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快开学了,焦虑的心又被撩拨起来了,读读孩子自主性的底层逻辑的书,好给自己定定神。
早上时我在目录中选择了82页的部分读了一下:培养能力,而不是消除行为。这个并不是随手翻到的,而是在目录里这个标题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每天的生活中有很多个点在于我看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要求”或期待,就像让他改。理智告诉我不能把这些没有界限的蔓延给孩子,所以我没有啰嗦,也比较少说教,但其实我自己的内心在想办法的同时焦躁着,有时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能量来化解这些 。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父母的焦虑源于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如何达成。
看了82页的内容后受益很多:很多父母认为我们的目标就是消除孩子讨厌的行为,让它停止或消失。但是“行为即沟通”,孩子的行为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达。他的情绪在表达:此刻这里我遇到了障碍。需要帮助。所以越过混乱、刻板,我们更应该判断孩子需要的具体是什么帮助?怎么样给孩子提供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给答案更有长远意义。
逐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孩子的能力感才会提升,他们的情绪才能更平和。书里的另一句话说的很棒:平和并不表示总是很平静,而是指学会运用技巧去灵活驾驭情绪的巨浪。
昨天,小贝在预习数学部分时,对于“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有点搞不太懂。我按照参考书上的内容大概给他解释一下后,发现他好像懂了10%,但大多数还是没了解透彻。此时我就有点生气了。我的表面情绪为:怎么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呢?!在这里我要说下自己的进步,不会把情绪泛滥起来波及孩子。当我静下心来时忽然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更有意义的问题:为什么分数要按照这三种类型来分。既然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为什么要出现两种形式呢?这时我自己再去看参考书,才发现书上有一句话是解释这个问题的,但是只有一句话。接着我把“可怕的科学”系列里《绝望的分数》拿出来看看,发现上面有更透彻更生动的例子,比如:7名歹徒要平均分抢来的10000元,怎么分?简化一下后,晚饭时我们三人做小游戏。“100块相同的乐高块要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玩,怎么分?”由这个例子他一下子就明白带分数了。
为了自己把这部分搞明白,我早上搜了几个小视频,发现很多老师讲的非常简单易懂。一下子心里轻松了。
早饭时和孩子聊天。
-昨天你是不是觉得被那道数学题难到了?
-对的
-非常理解,我当时也非常生气,我的生气点在于我自己会,但是给你讲不明白,还是没有人家学校老师的水平啊!不过后来我想了想遇到问题重在找到解决办法。今早我查了几个小视频,觉得讲的特别清楚。
-不用让我看了,昨天我已经弄懂了,妈妈
早饭后继续昨天的数学题时,发现他确实比昨天懂的多了。另一道难题,也进展顺利。
我很庆幸昨天有“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呢?”念头时,没有负面情绪泛滥,给彼此留了余地;也很庆幸今天早上读的部分提醒我要更关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我自己找到了“小视频”这个解决数学题问题的方法,情绪变的更积极,因此也使孩子保持了更稳定的情绪去看后面的难题。
反思:和孩子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是在增加孩子的能力感。最后呼应一下82页上的题目:培养能力,而不是消除行为。对孩子是这样,对我们自己也是。看到负面情绪后的深层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