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悲惨世界》是李玉民先生翻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我相信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会在语言方面进行二次创作,而李王民先上的译本很出彩,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很吸引人。我很是喜欢和推荐。
《悲惨世界》是一本伟大的经典,作者雨果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悲惨世界》里雨果以极大的笔墨描写了以冉·阿让、芳汀为代表的底层人的生活,描写了他们在社会压制下的悲惨世界。
雨果认为贫穷是造成悲惨的重大原因,因为贫穷,年轻时的冉阿让不得不去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因为贫穷,若汀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孩子珂赛特,将她交给恶狼般的夫妇;因为贫穷,珂塞特因缺乏营养而在儿童至初期青年时期长相丑陋....…因为贫穷,一切显得那么悲惨。
但有一个人硬是在那个悲惨的世界里,黑暗的世界里发出光来,他善良、他慷慨、他忍让他勇敢他宽容……他就是主人公冉·阿让。
冉·阿让至从被主教感化后,他便永远地追寻上帝了。他的一切都在追随伟大的上帝,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灵魂……多年的思考和追随使他从一名心智不高的苦役犯,变成了一个圣人。
我敬佩这个角色.但我却不喜欢他!
不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太过纯粹的圣人,他离一般人太远太远。他是神,是上帝,而神和上帝都是不可触摸的,遥不可及的。 换可话来说,他太过高尚而显得不够接地气。
开始读书时,我对这个角色是无比喜爱的,但读到最后,读到他的结局,我对他的喜爱一下子消失了,只剩下敬佩。我不太满意雨果对结局的安排。雨果让冉·阿让只向马吕思承外了自己有罪的过往,坦承自己曾是个叫冉阿让的在逃苦役犯的事实。这引起了马吕思的误会和厌恶,并阻止他和珂赛特见面。而冉·阿让在察觉到马吕思的意思后,竟独自承担对珂赛特的相思之苦,自己一个人狐独地生活。而珂赛特呢,竟没有想过去看这个与自己相依为命多年,给予自己一切的父亲。结局处,我对珂赛特竟有点小恨。我认为既使被保护得再好,既便过得再幸福,也应该看自己的父亲啊!
最终,得知真相的马吕思终于和珂赛特一起去看望冉·阿让,而冉·阿让的身体早就被相思之苦消耗殆尽,成为一个将死之人。死前,雨果才安排冉·阿让说出六十万的真相。
毫无疑问,雨果想在结尾处再度拨高冉·阿让,雨果想告诉读者:看啊!这个角色是个多么高尚,多么伟大的人。至死,他都是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苦痛。而我却想说:雨果,够了。我不需要一个神,我需要一个人!我多么希望善良的冉·阿让能在经受那么多磨难和苦痛后能够和珂赛特一家生活在一起,我多么希望冉·阿让能够“自私”一点,去追求晚年的幸福。
雨果啊雨果,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一直想默默抗下一切苦痛,甚至在本可以幸福的情况下去选择让他人误会,让自己痛苦,这在我看来是一种病态!
我一个凡人无法理解冉·阿让的这种行为,因此,我只敬佩这个角色,却不喜欢这个角色。 相比之下,我反而会更喜欢沙威这个有血有肉的反派角色。
冉·阿让实在太过伟大,我更喜欢“自私”一点,勇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