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芈月传”,只是看了剧情介绍,大致上明白讲的是啥。这部戏这么火,我似乎应该当一个对立面,摆点儿“这都演的啥玩意儿啊”的酸派,好让大家伙痛骂我一顿,显得我就是这么异类。这样一来,即符合我一贯的风格,也让同志们打靶打得巨爽无比,说不定共同的观点引出共同的志向,勾勾搭搭之间,这世界不期然多了几段令人唏嘘的真爱呢?啊......不!我偏不!
我没看过这戏,我喜欢这戏!有点矛盾?我当然有我的理由。事实上就我自己浅薄所见所知,第一个戏说秦国历史的,首推《寻秦记》。那是在遥远的1994或者1995年,我第一次看到这书。我看之前是这么想的:问苍天,金庸为何不再写书?让我辈热血骚动之半吊子书虫何以安渡下半生?---怀着这么种愤懑难遣之情,结果三天不眠不休看完了六本《寻秦记》!三天之后,移情别恋,从此只知有黄易,不识金大师!一口气把黄易所有文字翻了个遍。当时黄易正写《大唐双龙传》,我就一路追赶,大约一个月左右才会出一本新的,一直追到我毕业都还没有追完--这让现在的网络连载作家们见了,只怕要前仰后合笑掉了大牙,然后再痛哭一场了……
这书有什么好?最主要,它引起我对秦朝时期历史的浓厚兴趣:在此之前,战国时期到秦统一天下,这段历史在我心里始终是模模糊糊的。我没办法去具体地想象那个时期的人物、景观、历史事件等等等等。看完之后,突然就觉得好像清晰多了,是一种全方位的清晰。举例来说“龙阳君”这个人,以前顶多知道这个人男同,天下第一Gay,其他一概不清楚;看完书再去想,就好像确实看到有这么个人,兰花指翘翘,妩媚得像穿透数千年时光一般,顿时觉得现代这些这个冰冰那个冰冰的,差之远矣,差之远矣啊……这只是一个小例子,通俗地讲,就是“历史好像活过来了”!
我当然知道这种历史不过是小说家言,跟真正的历史事实差异巨大。但比起它所展现的那种由历史厚重带来的巨幅画卷感觉,真假其实根本不重要。人的想象需要具象的依托,而学习需要丰富的想象,那个最好的老师--兴趣,也离不开延伸出去的美好想象。当我们对某一段历史真正产生了兴趣,自然就会从别的渠道再去了解和印证,那时候才可以谈谈真假的问题。而在此之前,何必在乎真假?
所以我决定喜欢“芈月传”这个戏,也不反感我女儿看。或许能引起她对某段历史的兴趣呢?就算历史与之千差万别,也好过我以前的一团浆糊吧?
按照时间顺序,芈月传应该是发生在项少龙之前,不过,项少龙的故事还是暂时不给我女儿看了---说到这儿真是要吐槽一下,黄易的书真真的不怎么适合女性观众看,商业味儿太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