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就是在迎接这样一种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
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第一,尊重儿童的好奇和体验。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在成长,在体验着生命,同时也在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探索中,向我们展示出生活里那些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以及生活必将更加美好的愿景。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参与孩子的成长,参与他们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一名真正的参与者,与孩子一起体验生活的可能性,让孩子在体验生活中获得知识的奥秘、获得成功的快乐、感知失败的悲伤……而不是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儿童世界的五彩缤纷,了解儿童世界的天真烂漫。
一次,两岁半的女儿在厨房抓起一颗绿豆,问我:“妈妈,这是什么?”我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回答:“宝贝,这是绿豆,是一种食物,我们熬稀饭时可以把它加进去,这样我们的稀饭会更加美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自认为自己的回答还是很好的。女儿接着问我:“那我可以吃它吗?”我说:“不行的,它是生的,很硬的。”女儿不再说话,而是坐在客厅的凳子上,嘴里嘀咕着,我隐约听见她说:“妞妞(女儿小名)什么都不可以做”……反复重复着这句话。我意识到孩子情绪的变化,也意识到了我的回答对孩子的影响,立即停下手中的活,蹲下来问:“宝贝,怎么啦?”女儿还是低头嘟嘴重复着那句话。我知道最近可能给孩子说的“不可以”太多了,打击了对孩子体验生活的兴趣。我抱起孩子,很小心地说:“宝贝,你想吃这颗绿豆,对吗?”孩子点点头。“那可以的,你可以试试,看看我们妞妞的小牙齿能不能咬动它?来,我们试试……”没咬动。我顺势说:“宝贝,咬不动,是因为它还没煮熟,待会妈妈把它和其它的食物放在一起,煮熟,你一定会咬动它,会感受到它的美味旳,好吗”。孩子很开心的点点头,以往的笑容又回到了她的面颊。
通过体验自己获取感知,获取知识远远比家长或教育者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孩子更乐于接受,且更有意义。我们要做一位忠实的陪伴者,参与者,走进儿童的世界,允许他们去行动、去实践、去创造生活。
第二,学会对儿童表扬和肯定。作为父母或教育者,都知道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要多表扬,少批评,因为多表扬,会培养出自信阳关光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忽视了,表扬孩子既可能带来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表扬应该有意义,而不应该是不加区分地给予的,表扬给的太轻易或太随便都可能使它失去意义;表扬也有场合之分,老师可以私下里表扬学生,但是在公众场合或有其他人在场时,孩子对表扬的感受会更加强烈。表扬也有年龄之分,对于一二年级小孩子和五六年级孩子,表扬的形式和语言语气也是要有区分的,试想,对于一个六年级孩子,我们用表扬一年级小孩子的语气对他说:“你真棒,你真是我们班最招人喜欢的孩子……”这样的表扬可能会令他尴尬,起到相反的作用。
表扬和肯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孩子们在交往中什么是适合的什么是不适合的予以积极的区分。同时,也要注意表扬的度和量。表扬和肯定好像给予了一个人特别的价值和特别的地位。一个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孩子可能会有一种优越感。如果过度的表扬,可能会因此让孩子们感到骄傲自满,或是感到虚荣,感到窘迫,所以,这也需要我们教育者足够的教育智慧和机智。
第三,关注课堂外的生活世界。教育者与孩子的相处,除了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了解孩子外,应该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到课堂以外的交谈、活动、互动中。如课间老师的几句话,校园内老师关注的一个微笑、办公室老师随意的一个动作:比如系红领巾、整理头发、衣服,包扎伤口……这些都可能对孩子产生深刻地影响。很多时候,一个学生记住老师,不是他的课上的多么好,他的作业批改多么认真,他对自己有多么严格……而是一句很随意的聊天,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这些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对他与对别的孩子的不同。而此时,我们会发现很多课堂外的惊喜。
因此,教育现象学不仅仅关注课堂里的情况,更关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孩子所有的生活体验。
李树英说:“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教育学就是一门迷恋儿童成长、探讨如何与儿童相处的学问,教育学的根本条件在于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以及责任感。”教育的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而要在特定的时机做出恰当的反应,这些,就是我们要一直去关注和修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