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篇很火的帖子“为什么很多人明明有机会见见外面的世界,却一直宅在一个地方?”。这确实是个好问题,点出了人类两种价值观的矛盾:持“向外探索”价值观的人无法理解“向内探索”的人的选择,那么,人活于世,是向外探索?还是向内探索?
于此,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特此,整理了知乎上五花八门的答案:
【向外探索派】
“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儿来的世界观?”——韩寒
“肉体和灵魂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刘屈艳扬
“人生就是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安迪 安德鲁斯
“人生并不只有苟且,还要有诗与远方。”——高晓松
“我原本也是个宁愿窝在家里打游戏、看小说、吃泡面对付自己三餐的宅。因为觉得和别人交往又麻烦又累,自己一个人又自由又舒服,何必非得累的自己出去交游。后来发现我周围的朋友(年长者居多,因当初圈子的原因认识的年长者比同龄人多)一个两个的走出了市、省、甚至国家,而我还在当初的家里面看着一样的动漫打着一样的游戏。我和他们脱节了。我一度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仍然固执的觉得自己还是当初那个聪明、知识面宽阔的那个我。
直到我失恋。我被打倒。我从地上爬起来踉踉跄跄的往前走,我觉得我不能那样下去了。
于是我开始听学校的讲座,自己安排简单的短距离出行,拉着朋友追着香气钻进深深的巷子买当地的小零食,看以前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书,皱着眉头试图听懂国外大学的公开课讲座的讲师到底在说些什么呀底下人笑得那么开心……渐渐的我有了更多的朋友、兴趣、人脉,做了更多的项目(我是个工科生),我更加自信和开朗,也不觉得出家门和别人交往多麻烦了。
然后我才知道,其实自己以前的宅,就是自卑。
怕和别人交流时看到自己的无知,怕外面的世界会显得自己那么懦弱无力又渺小,怕被周围的亲密的人群衬出自己的孤独,于是就躲在自己的井里看着天空来自我安慰。现在周围也有像题主说的那样的喜欢一个人宅着不出门的、整天不做正事的朋友,他们在挂科之后痛哭流涕然后绝不悔改,每日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安全感中无法自拔,我觉得,也是自卑的原因。也许有一天如我一般被刺激了,也会探出井口看看世界之大吧。” (箱箱子)
【向内探索派】
“你要走多远才能看到霍金坐在咫尺轮椅上所看到的广阔世界呢。” (程资为)
“有句话叫“你不出去看看就会以为你看到的是全世界”。其实每次看到人说这个,我都在心里默念,“你出去看过了,还是以为你看到的是全世界。” (tting zhu)
“「见见外面的世界」构不成一种强烈的动机,旅行这件事也没达到「见世界」的程度。
村庄前有一座山,有些人爬这座山是为了狩猎,有些人爬这座山是为了探索,但大多数人爬这座山,只是因为无聊,而村庄里剩下的几个人,他们想,有这个时间,干嘛不在家摸着奶子睡觉。我就特别喜欢摸着奶子睡觉,但是领了大王的命令,不得不出来巡山,今日起大风,山上有霜,行人如叶。走在山上,好累,好萧索。” (故人)
【此时此刻惜知猫的看法】
这些年,“旅游”已经变成了“旅行”,本来的娱乐活动“游戏”,硬是带上了“修行”的高大上意味。这一“去远方修行”趋势,大概率还是受“文青气氛”和“晒图党”影响。去远方探索无止境,更多是西方海洋文明的价值观,现代世界的格局和科学都来自于此;向内心探索寻找安定与幸福,是东方农业文明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人能更安定更高效地在狭小贫瘠的土地上繁衍。
我个人并不贬低任何一种价值观,但前提是之一是,你必须包容不同的价值观,你认为“不观世界就没有世界观”但也不能说“宅人”就是“坐井观天”,他们。你认为“在欧洲不和当地人交流只去奢侈品店血拼去景点照相“还不如我在家里熟读荷马史诗和莎翁戏剧对欧洲的理解深入,但也不能说别人的“旅行”就是“矫揉造作”。
而前提之二是你持有的价值观你自己得认同。如果你心怀远方,但是老以没钱没时间为理由来逃避着”宅”,那么,你可能心智还不甚成熟,或许你还需要一点时间来认识自己;如果你更认同“摸奶子睡觉”,为了迎合貌似的“普世”价值观或者因为虚荣而“进藏”,那么你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和亲人的关心当儿戏。
不过,估计大部分人既不是能宅出深度的”霍金”,也不是坚定旅行的“苦行僧”,而且不同的阶段会认同不同的价值观。(我,其实也是这种人)
即使这样变化无常,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你是否真的觉得幸福?
想宅着读书的时候就宅着读书,想宅着睡觉摸奶就睡觉摸奶,想“旅行”就“旅行”,想“旅游”就“旅游”。
不拧巴,也尊重别人选择不拧巴的生活,这才是(我觉得)更成熟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