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吓到了群众,随随便便换一张
一到逢年过节,人们就自发地骚动起来。
特别年岁交替之际,各大节日组团来袭,连累那些平日里云淡风轻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被搅起了一潭春水。
“戴星先捧祝尧觞”的元旦,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大头,此前还有平安夜、圣诞节、狂欢夜,此后跨年、新年、情人节接踵而至,源源不断的节庆热点,似乎引发了集体的过节焦虑。
—“你平安夜干嘛?”
—“圣诞节怎么过啊?”
—“跨年约一下吗?”
近一个月,我微信消息里的喧闹,总是离不开“过节”的主题;打开各大论坛,随意刷一刷帖子,也被“不想一个人过节”“约个人跨年”“过节竟然加班”“找人看新年日出”这几个大同小异的诉求填满。
大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热衷于过节的呢?而且为什么对此越发痴迷呢?以致于好多本来子虚乌有的节日都横空出世,什么光棍节(11.11)、八卦节(8.18)、卖萌节(10.10),到了每年的5月下旬更是要命,因为52(我爱)的谐音,5月20号到29号,天天都是名正言顺的一个节日。
这么一掰扯,我们天天都在过大节,一个人要是足够讲究,那得每天都沉浸在庆祝盛典里。这样一来,搞的那些没名没分的普通日子反而珍贵了起来。
我觉得这特别有意思。其实大多数人都明了,很多所谓的节日滋生于想象力,不过是商家创造商品卖点的商业炒作。
可有趣的是,一方面,人们心里如明镜般敞亮,有些人甚至深谙现代商业的节日营销法则;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仍旧心甘情愿遭受这一种蒙蔽,不愿揭穿,最后融入大流,率士同庆,歌舞太平,演绎了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姿态。再到下一个节日,哪怕由头再牵强荒唐,依旧乐此不疲,趋之若鹜。
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喜欢过节呢?
我想,可能因为人间最难的事,就是快乐;而人们最爱干的事,便是自欺欺人。一旦到了节日,人们就可以轻浮地把“快乐”二字挂在嘴边。
中秋快乐、圣诞快乐、元旦快乐,总之除了清明,大家完全可以草率地使用这两个字,借以表达最真诚却也最难以实现的祝愿。
——人们总是这样,越难实现的事情,便越要用轻巧的语言表达出来,仿若如此,就能离想要的更近一些似的。
“那些凭借人们想象力创造的非传统节日,一定意义上,算是人们一种高级的虚妄,集体的意淫。”——我这样解读节日的意义,惹的旁边的朋友频频摇头。他说,人们可能只是在追求一种仪式感。
仪式感是什么呢?就是日子过的太千篇一律,于是人为地给点刺激和盼头。节日能把时间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中秋等国庆,元旦等春节,这样一来,人的一生总归就不会太难过。——毕竟谁愿意承认日复一日的重复根本毫无意义啊!
所以,很多节日本身才会有点无中生有的味道,像是好多人倍感无聊,非要杜撰出一个发泄的理由,便随随便便定了个日子,末了身后还有人山人海在心悦诚服地跟。
这样一说,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究竟在庆祝什么,只是想借此喧嚣,稀释自己的孤单心事吧。
你看,人们总是越热闹,便越孤独的。一个人的孤独,不会来自于自己,却总是从别人的热闹里来的。
我很庆幸我很少落单,毕竟在这个红尘俗世里,做到“任它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太难,每个节日的到来,都给我带来一丝期许,让我情不自禁地心旌摇曳。
我喜欢过节,更喜欢看节日里的人,看着一对对情侣,把任何一个节日过成甜腻的情人节;看一个个单身狗,把所有节日过成哀怨光棍节;然后看一堆痴男怨女,在衣香鬓影的灯红酒绿里,上演形形色色的爱恨情仇。
真正的故事写在酒里,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每每历经几番推杯换盏,熬到酒过三旬,人们真正的情绪才会借着浓重的夜色破壳而出,每个人都变成一副疲于交际,开始自闭式地自我审视的样子。
那些本来意气风发,大笑大闹的人已经在洗手间泣不成声了;原本乐天达观,炒动气氛的人也缄口不言,一根紧接着一根点着烟;纯真无邪的面孔也撕下伪装,窝在角落不知打电话给谁,终于显露出了受过伤的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道的小小故事,偷偷窝藏在盛大庆典中的黯败角落里。——这是我常在节日中的外滩街头看到的景象,每一个人都脆弱的一碰就碎的样子,每一个人都是。
节日的深夜可能真的很糟糕,它能让你感受到普天同庆、目空一切的快乐,就能让你饱尝澎湃谢幕后踽踽独行的落寞。
现在,平安夜和圣诞节终于过去了,满街的“Jingle bells”总算有所收敛,昨夜还炙手可热的旋律,到了今天一下子就变的一文不值,节日的时机比股票市场还势利。
而接下来的跨年夜也早已热好了场子,完全蓄势待发的态势。“2018再见!”“2019新年快乐!”几乎箭在弦上,连“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这样年年沿用的、掩耳盗铃式的祝福也即将脱口而出。
我们爱过节,商家爱赚钱,全人类都爱死了这份热闹。每个人都忙忙碌碌、慌慌张张地筹备着拉人约人找人迎接新年。
但人却总是很矛盾,爱不爱人,祝不祝福,合不合群,欢不欢腾,过不过节,也总是无法快乐。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