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六岁的女儿迷上了包饺子。大人们忙着和面拌馅儿的时候,她也在一边忙着。绿色的彩泥是馅儿,白色的彩泥是面儿。还煞有介事的准备了擀面杖---一根铅笔。看着她饶有兴趣的样子,我就一点一点的教她怎么包馅儿,怎么捏边儿。忙活了快十分钟,女儿的第一个饺子终于包成了!再来看她,脸蛋上粘了一层面粉,额头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而那个被揉捏了半天的饺子则被放到了盘子上到处去炫耀。
在大家都围着这个饺子鼓掌夸赞的时候,我逗她说:这个饺子怎么长得像猪耳朵一样啊!扁扁的!话音未落,突然觉得同样的话似曾听过。恍惚中,时间倒退了三十年……
“这个饺子怎么长得像猪耳朵啊?”是爷爷的声音!我靠在爷爷的腿上,气呼呼的不服气。“哪里像猪耳朵了!这是我包的第一个饺子,多漂亮啊!”一边说一边又拿起了面皮准备再包一个。嘴上虽然不承认,心里却觉得那饺子真像一个猪耳朵。爷爷说:“好,好,我的好孙女会干活了!来,爷爷教你,一定包出个最漂亮的饺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我,大家一起开心的笑,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出现。而我也慢慢学会了包饺子、擦玻璃、给爷爷捶背……可是随着爷爷奶奶的相继离世,童年的笑声好像就那样封存在了记忆里。
“妈妈!你看这个饺子还像猪耳朵吗?”女儿的话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这次的饺子漂亮多了。小小的她认认真真的包着彩泥饺子,一边包嘴里还嘟囔着:我得快点学会,学会以后还得教小弟包呢!看着她的饺子越包越多,越包越精致。跟我包的饺子几乎一模一样。而我包的饺子跟爷爷包的饺子也是一模一样!爷爷去世二十四年了,曾经的小孙女也已为人母。看着眼前开心大笑的一家人,童年的场景似乎再现了。原来笑声一直都在,就像那个扁扁的猪耳朵一样的饺子。不经意的连接起过去和现在,连接起几代人的欢乐。
中国人素来都是以孝为先。弟子规上说过:“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褥。其实,这段话也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陪伴。一个家,最温暖的时刻不就是全家人围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说到只有自己家人才懂的笑点时,彼此眼神交汇,开怀大笑的那一刻吗?
孝道,并非什么大道理,大篇章,说白了,无非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小事,点滴之间,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皆有所体现。
子曰:孝者,色难也。意思是,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色难”难在何处?难在一颗恭敬的心,难在一个谦和的态度。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如今,独生子女的一代已经长大,从小被独宠的“特殊经历”让“色悦”变的更加艰难。其实,“孝道”很简单。经常对长辈微笑,敬重地对待他们,不嫌弃,不抱怨,想发脾气时克制一下,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最关键的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真心爱父母,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你怎样对父母,子女也将怎样对你。孝道的传承不是讲大道理,更不是每年重阳节给父母洗的那一次脚。点滴之间,言传身教。
那个像猪耳朵一样的饺子,静静的躺在那里。也许再过三十年还会有一只“猪耳朵”诞生。也许到那时候,一家人依旧会围在一起调侃,依旧会有一个不服气的小女孩。依旧会有笑声绕梁……而这些,就叫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