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真是大红人,这厢上海刚刚结束了《不朽的梵高》艺术展,北京、杭州陆续开展;那厢《港囧》又从头至尾被梵高深刻地植入了。虽然看了很多说这次《港囧》商业植入和营销如何成功的文章,但是真的在看到片子的那一刻,除了数全片一共有多少处硬植入、软植入外,却让我看到了一个算是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的不安、彷徨……
徐来是徐峥在这部片子中给男主角安的名字,很有不紧不慢,自得圆满的感觉。让我不由嘀咕,这个男人商业气息浓重的表象里面是不是藏着一个自负、敏感、文艺、不安的灵魂?徐来喜欢梵高,一如他喜欢身上有艺术范儿的文艺女青年,他的初恋女友。很多对这部影片的简介中都说,这是一部关于“红玫瑰白玫瑰”的爱情故事。或许这也只是表象,一个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永恒话题。我倒认为这是导演本人对于自我认定的过程和《泰囧》大获成功后关于“徐峥是什么样的导演?该拍什么样的电影?”的解读和剖析,只不过他用了更为诙谐、黑色幽默、俗套的方式在娓娓道来《泰囧》后他的心路历程和彷徨。
徐来从大学开始直到跟赵薇饰演的富二代结婚后,都一直对自己在艺术上的抱负没有得偿所愿而耿耿于怀。他认为自己应该像梵高那样去追逐艺术,而不是做一个内衣设计师,每天考虑广大女性的胸围问题。
于是,当他的初恋女友,触不到的恋人杜鹃饰演的艺术女青年通过微信联系到他的时候,他内心那种原本被压抑、尘封的对理想的向往再次被唤醒。与其说是他忘不了初恋女友,更不如说他始终对没有完成理想而自责、不甘。这或许也是徐峥在《泰囧》不被看好却大获全胜后对自己究竟该如何继续,到底是艺术导演还是商业导演的自问。《泰囧》被大家定义为喜剧电影,有人去研究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唏嘘当年那么多曾经拒绝过他的投资人与他的擦肩而过,却没有人去探究《泰囧》的艺术价值。或许,现代社会的高压、快节奏让普罗大众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大众喜欢喜剧的原因很简单——减压、轻松,SO EASY。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一系列高票房的电影不是什么《道士下山》、《山河故人》而是《港囧》、《夏洛特烦恼》这类让大众能怀着花钱买一乐的想法,然后在影院里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对着某些桥段捧腹大笑,出了影院甚至来不及洗去手上的甜腻,立刻转发朋友圈,“今天看了一部好电影……”
说回《港囧》,其中不难看出徐导在向香港老电影、经典老歌致敬。不知道是不是徐峥太聪明,敏感、准确地把准现代人的脉。人们太空虚,太累,太贪新却又该死地念旧。于是,王家卫的“一分钟朋友”、”凤梨罐头“;古惑仔的意气风发;《甜蜜蜜》的小军和李翘;张学友的《饿狼传说》、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BEYOND的《情人》,连片头的字幕都做得像足了当年拿着VCD看港片时代的前腔调,怀旧风浓烈。
当影片中的初恋女友告诉徐来,其实你画的画烂透了的时候,他突然解脱了。是的,也许也是导演本人在《泰囧》攀登了高峰后,不得不面对“要么超越,要么走下坡路”的局面。相信徐导一定也不希望《港囧》上映后,大众津津乐道的仅仅是影片创造出的票房奇迹,那些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数字。也许,他就是王家卫电影中的那类人“因为害怕被拒绝就先拒绝别人”,他会在所有人把疑问抛给他之前,抢先一步自嘲,我就是一个商业导演,我选择的不是什么可以被读解出“千人千面”的艺术电影,我要做的就是接地气的喜剧电影,永远的大团圆结局,创造出徐式电影特有的风格,即“我不是任何人,我就是我”,我的营销模式永远是互联网广为转发的热词。所以,影评人们也不用为《港囧》有什么艺术价值而费心思了,因为徐导自己已经想明白了,不论红玫瑰白玫瑰,能让大众买单的才是好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