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琼瑶阿姨得为很多年轻人的爱情负责任,我更加觉得广电总局得为很多青年人的婚姻承担责任。只记得自己七八十来岁时,电视上老是播琼瑶阿姨的剧,我痴痴的看着那些似懂非懂的剧情。
富家女和穷小子的故事,《梅花烙》。
富家少爷和清苦姑娘的爱恨纠结,《苍天有泪》 ,
反正爱情一定要虐虐虐的故事,《鬼丈夫》
…貌似还有很多很多,暑假寒假,写完作业,被锁在家里的我,就开始看电视打发无聊的时间,那个时候父母不会想帮孩子找点事干,只会一味强调在家好好学习,也不会让孩子出门肆无忌惮的玩,因为“坏人太多,防止被拐”。所以十多岁开始,我的脑子里就开始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渗透进爱情的样子,不过那只是电视剧里爱情的样子。
初中时,我们班长和前排的女同学关系暧昧。班长经常回头跟那个个子高高的,说话温温柔柔的女生聊天。现在想想他们着实有点小浪漫,不过那个时候,妈妈对此事的标签是“女孩不正经”,吓得我再也不回家谈论类似事情,只有自己默默消化。后来,那个“不正经的女生”学习成绩一退再退,而班长的学习成绩却如哪咤踩了风火轮,节节高。班主任好像嗅到了苗头,把他们的座位火速分开。那个时候对爱情的理解是,碰不得,会以学习成绩下降为巨大代价的。
高中时,每每听到那个班学习成绩第一名跟谁恋爱了这种八卦小道消息,我的感觉就像现在看娱乐新闻一样,好奇心爆棚。那时特别想知道,人家是怎么兼顾学习和爱情的,我怎么天天搞学习,还跟蜗牛一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个时候最爱看的是《青年文摘》里的青春风铃那个板块,很多求而不得的忧伤爱情故事,在我我不成熟的心灵里撒下种子,爱就是要失去,会失去,爱就是要纠结,会折磨人。
复读那年,第一次接到班里男生的情书。那个我必须背水一战的阶段,这封情书把我吓得半死,那时单纯的我认为我必须接受这封情书,否则就是伤害那个男生,而我既不想伤害他,又不想接受这封情书。就这样纠结的过了半个学期,我那次考试超级超级无敌差。班主任是我小姨的同学,他琢磨不透一直老实本分的我到底怎么了?班里的密探告诉他“我谈恋爱了”,他就开始给我小姨打电话,跟我爸妈打电话,找我谈话,警告我“不要老是想小青年”。我只记得从办公室出来我泪水涟涟,好像觉得委屈,又不是委屈,也许是对自己失望了。之后很久,妈妈才跟我提及班主任给他打电话的事,妈妈说“我孩子不可能谈恋爱,她没那个胆子谈,从小就不知道怎么跟男生打交道啊。”还是妈妈比较了解我,当时她也比较信任我,没有跟我说这些背后的事情,让我比较安心的复习。
终于高考结束,我买了一本张爱玲典藏全集。那个暑假,就藏在家里,看了这本书,张爱玲的书里,淡淡的忧伤,阴郁的句子,不完美的结局。我的爱情观经历这么多年好像第一次被理论塑造起来,爱情就是折腾,闹腾,眼泪,失去,分别,求而不得。
大学一年级,我们宿舍里晚上的重头戏就是聊男生,刚开始我还比较感兴趣,慢慢发现,大家都谈了男友。异地恋,班级恋,网恋,八个人,只剩下我跟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没有谈。她们在谈男友的时候,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脸上放光。而我好像越来越没有话题可以参与进去。不能为了找个男友而找吧?再说,学师范的男生,都太没有男子之气,一个字“娘”。我这么骄傲的人,实在不想委屈自己。后来,我为了避免自己心理上的落差,就在自习室呆的时间长了,在图书馆呆的时间久了。好像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才是我最开心的时刻,那不多的奖学金让我自信心大增,就这么到了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时,直接间接听了很多情侣分手的故事,经常让我唏嘘不已,甚是惋惜。同时自己内心暗想,“我不想受分手那种痛苦的折磨”。
也许,就是以上这些错误的,不正确的,片面的,不成熟的经历和观点,铸造了我的第一次爱情。
我现在想,周婉若青春期的时候,如果有小男生给她写纸条,我会怎么办?其实我现在也不知道那时该怎么处理?但是我想做的比我父母更好,连我父母都知道相信孩子,我更得相信婉若,但会跟她一起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择一城而终老,遇一人而白首。这只是圆满的爱情,现在的我只认为,好好过每一天,足矣,不要想未来,爱情或者婚姻,过好今天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