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与《琵琶行》

《长恨歌》与《琵琶行》

——解读诗人白居易

中国有过一个伟大的时代,那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年代,她就是唐朝。从公元六世纪初叶,到公元九世纪初叶,历时近300年 ,共20位皇帝。大唐盛世曾经创造出中国历史最璀璨的文化,尤其是中国诗歌,大唐时代华夏诗词的绝世巅峰。仅是存有名号的诗人就有二千三百多,保存在《全唐诗》中作品有四万二千八百多首。在众多的诗人中,有三位最是惊世骇俗,那就是被后世尊称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还有一个就是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死于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又因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而被世称“元白”,也有人将他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位诗人,他的突出贡献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更值得称道的还是白居易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理论,以及白居易在诗歌实践方面突出的贡献,即诗歌表现的通俗性与写实性方面,在中国的诗史上占居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这就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完全符合他提出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在《新乐府序》中,给诗歌创作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些标准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语言描述必须质朴通俗,发表议论应该直白明确,描写事件一定要杜绝做假保持真实性,诗歌形式需要流畅自然,保持民歌风格特色。说的更加通俗一点,就是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至少有三个基本要求:真实可信,浅显易懂,便于咏唱。用白居易自己的话来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这就是诗歌创作的终极目的。


在白居易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的大量诗歌作品中。《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艺术表现方面非常突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作品中的抒情因素。作品虽然也和一般叙事诗作品一样,采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却刻意把事件过程极度给以简化,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构成全篇框架,比如《长恨歌》中的马嵬事变,只用寥寥数笔将之带过,却在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泼墨如雨、精雕细琢,充分加强了抒情效果的感染力。

《长恨歌》是白居易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创作于公元806年。当时的白居易正在任县尉。他和友人至仙游寺玩赏,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产生了创作灵感,创作了这首叙事长诗。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玉环,都是历史上出现过的真实人物,这就给诗人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局限性,诗人却丝毫不去拘泥于历史真实性,仅仅借用了历史的影子,却根据大量的民间传说,蜕化出一个曲折、宛转、动人的爱情故事,成功创作了一种缠绵悱恻的长歌艺术形式。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都已经是源于生活后,艺术化的升华与再现,这就是作品可以获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这部作品产生的重大影响,远远超过了普通的爱情故事,也大大超越了一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的窠臼,讴歌了一曲充满人间真爱,可以上天入地的美丽神话,使得上千年来,不断感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还是年轻人的时候,铁鹰就在母亲的书橱里读到过一部《长生殿》,那是清代剧作家洪升的曲中巨擘。先从这部喜剧中了解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但是当时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阅历的肤浅,都使我无法去真正体验其中的艺术魅力。直到上了大学,在课堂上第一次去阅读《长恨歌》的时候,才开始明白了爱情故事所以在文学创作领域,永恒的根本理由——那就是因为在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里,最动人的乐章,就是各种各样的男女之爱。


《长恨歌》,为什么而长恨,又为哪该怎样去讴歌?

其实“恨”就是“爱”!歌的不是“长恨”,而是永恒的爱。永恒的爱情,才是《长恨歌》的主题;也是深埋在优美诗行里的一颗爱的种子,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颗种子,才会千百年来,时时牵动读者的心。长恨便是永爱,应该是对白居易《长恨歌》,准确的诠释:讴歌永恒的爱情,就是这首长诗的主题。诗人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展示了一曲爱恨交织的动人故事,让让人们自己去反复揣摸,仔细去回味,深切感受。


第一层:

开卷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寻常的七个字,恰恰就是一个总纲,不仅揭示了故事内容的悲剧性,同时也统领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后的几句叙事成分的诗句,是故事情节展开前必须的交代,诗人采用了节俭不过的语言,去交代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的经过“御宇多年求不得”。只用了七个字,呼应前一句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就把一个封建君王,要美人不要江山的骨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了。紧接着又用了对应的两句诗来表现杨玉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第一小节的四句诗,两两相对,把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在未曾见面之前的状况交代得如此清楚,仅此一点也值得后人借鉴学习了。“汉皇重色”“杨女初成”,“求不得”“人未识”。一字惜多,一字难缺,真正可谓言简意赅,惜墨如金。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关键,是后面两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终于来到君王身边的杨玉环,以自己的“天生丽质”惊动朝野。杨贵妃的美貌、娇媚,使得她进宫后,因色得宠成为理所当然。诗人接下来不惜笔墨地用了二十二句诗行,来描述杨玉环的美貌和受到的恩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如此浓重的笔墨,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杨玉环之后,纵欲行乐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诗人绝不是为宣扬这种糜烂的宫廷生活,而是暗示了汉皇重色轻国,才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必然结果。诗人极尽所能去铺写和渲染,唐明皇“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的宫廷享受,恰恰为的衬托后面的乐极生悲,也恰好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长恨”。一个君王的荒淫无道是一定要误国的,是引发了唐朝历史最大的一场政治悲剧,一场几乎颠覆了大唐的安史之乱。结果这场政治悲剧,又导致了他和杨玉华之间的的爱情悲剧,本来是悲剧制造者的李杨二人,最后却又成了悲剧故事的主人公,这就是《长恨歌》表现出来的强烈讽刺性。

在第一个层次当中,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诗人完整地叙述了安史之乱前,重色误国的荒淫生活,以及杨玉环的娇宠,让杨门“姊妹弟兄皆列土”独霸朝纲。恰恰是这种荒淫无度埋下了安史之乱发生发生的祸根。


第二层: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个层次正面描写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明皇被迫西逃途中,“六军不发”,,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要求处死杨贵妃。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诗人用十分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所产生的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恰恰是这种“血泪相和流”的死别,产生了之后没完没了的恨。

这一部分十二句诗中,诗人用了五句,来描写他们在马嵬坡前的生离死别:“……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就是“长恨”的内因,也是李杨爱情悲剧的基础。白居易没有去突出和强化,唐玄宗荒淫误国而造成安史之乱的政治责任,而是刻意去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做了细致的描述,让读者去感受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对历史的批判。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这不是白居易的无意而为,恰恰是白居易刻意要淡化,李隆基作为一个皇帝,需要承担的历史和政治责任,而去突出他也有普通人的真情真爱,体现的恰恰是当时一种更贴近寻常百姓的市民思想。


第三层: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个层次一共三十二句,差不多正好就是全诗120句诗中的四分之一,足以见得诗人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程度。诗人用楚楚动人的诗行,宛转生动地刻画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继续逃难途中的孤独寂寞悲伤;以及长安被收复以后,回朝途中重过马嵬坡的时候,到处一片“伤心色”,无处不闻“断肠声”,却是“不见玉颜空死处”,那种伤和痛,可谓痛彻心扉。再写到唐明皇回宫中之后,看到池苑依旧,却早已物是人非,一年四季事事皆休的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让读者深感荡气回肠。

白居易是很会煽情的,蜀中的山山水水谁都知道是非常美好的,在他笔下,却写成了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自古就有秋风秋雨话凄凉的说法,悲凉的秋景总会被人用来烘托悲思;就便面对着青山绿水,在一个孤寂落寞悲哀的人眼里,青山最易惹相思,碧水徒自增伤悲。诗人充分利用美景的描述,反衬哀痛之伤情,将行宫月色,雨夜铃声,所有可以撩动人思绪的事物,全部用来把读者带进一种伤心、断肠的境界。一次又一次相思的伤心,一层又一层痛苦的回忆,恰好把人类那种真实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回到长安以后,池苑依旧……对此如何不泪垂?景物依旧,人却早已下了黄泉,怎么能不潸然泪下?诗人通过太液池旁的芙蓉花,未央宫里的垂丝柳,暗示了杨贵妃活在人世时的音容容貌,巧妙地表现了唐明皇那种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诗人写完白天再转笔写到夜晚:“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再从深夜写到黎明,思萦绕终不得眠。

日日夜夜皆如此,年年复复又年年,这样的相思苦恋,春天是如此秋天也是如此。这些还仅是事物和景物,还有人物:当年的梨园弟子、太监、宫娥,都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所有这些更加勾引起唐明皇对往日的思念。从黄沙漫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月雨到龙驭回京,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真正是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人通过反反复复的渲染,把唐玄宗的那种心情和伤悲,表现得惊天地泣鬼神。这样的真情真意真爱,却表现在一个大唐皇帝李隆基的身上。于是,人们再一次淡化了,他因重色轻国而在那场安史之乱中的责任;反而对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因安史之乱而形成的爱情悲剧,给予了更多的同情。


第四层: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一层共有44句,是整诗的高潮所在。诗人用了大于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表现唐玄宗内心的孤寂,以及对往日爱情忧伤的追忆,专门派了方士寻找杨玉环的魂魄的过程。

现实中找不到,便向梦中寻,梦中寻不到,再去仙境访。反复跌宕回环,层层递进渲染,使人物的感情不断回旋上升,最后达到了高潮。正是因为如此的层层渲染,步步递进、反复抒情,才使得让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得更加深邃而丰富,丝毫没有空泛的叙述,而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诗人大胆地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引导读者上天入地,然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再现了贵妃梨花带雨的形象。让杨玉环用殷勤款款,迎接汉家的使者,再含情脉脉地托物寄词来重述前誓,以此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的效果。

诗中中关于“情”的宣泄,完全超越了一般那种帝王妃子的感情羁绊,并且早已突破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却用诗人充满理想主义的愿望,将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的一览无遗。正因为这种以“情”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用发自内心世界的情感,去打动读者而使之产生共鸣,才使得这首长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结尾的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流传千百年来的悲剧爱情经典写照。这两句诗也不是单纯的爱情悲剧的叹息,而是升华为对于爱情受命运摆布的痛惜,对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愤恨。这种“长恨”已经超越时空永无止境。这就是本人在前面已经明确指出的,诗人笔下的“长恨”,就是“永爱”,而爱情永恒才是《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古往今来凡是读过此诗的人,无不为其诗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艺术魅力所打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魅力,在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应该是诗人独特的表现手法中,充分展示出来的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个性,吸引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在品读时深受感染。

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将叙事、写景与抒情,完整地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诗歌表现手法,在抒情上回环往复的基本特点,从而通过寄情于物、以物托情、触景伤情,等不同的艺术手段,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将人物蕴藏在内心世界深处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究竟想表现什么?从来就是个争论得喋喋不休的话题。无疑,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反映的确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也可以算一个重大的政治题材。因为诗中的主人公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尽管有争议,却又很重要的人物。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审视,又是一个来自民间传说的人性题材。这样的双重性。使得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复杂性。正是由于白居易在青年时代胸怀大志,胸怀力挽唐室之衰败,拯救苍生于水火的政治抱负,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来应对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也是他从自身的民本主义思想出发,有选择地接受了市民阶层对唐明皇的理想化,才让他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成功塑造。

由于诗人在心目中对唐明皇有一种一分为二的认识,也就必然要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表现出来。于是一往情深的李隆基与重色轻国的唐明皇,便形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在白居易笔下李杨的爱情故事,被刻画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从作品中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排斥了过往在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他们成为半神的窠臼;却把唐明皇塑造成为和普通人一样,有爱欲与苦恼,有错误与缺点的人,一个十足的痴情皇帝。在白居易笔下的唐明皇理想化了,他不再是皇城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元和十年六月,在白居易44岁时,大唐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身受了重伤。白居易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将他的做法斥为僭越行为。于是白居易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在此期间,白居易写下了自己又一首巅峰之作——《琵琶行》。

诗人在诗中的小序中,非常明确地交代时间、地点、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这是诗人在创作此作品前已经确定的动机,必然确定了一种十分凄美的感情基调。诗人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即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又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在客观上表现了,唐朝处于底层生活的卖唱女晚年凄凉生活,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现实主义意义。


《琵琶行》全诗共有八十六句,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部分一共十四句,用来交代琵琶女的出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用七个字,就把故事中人物——主人与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以及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交代。这种手法,与《长恨歌》中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见得诗人非常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在诗中来叙事,而把大量笔墨用来抒情的艺术特点。故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已经不单用来烘染环境,而是已经把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款款传出。为了进一步突出那种落寞之感,紧接着就是一句“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已经为琵琶女的出场作出极好的铺垫。同时更有力地把“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心境突出在读者面前了。

诗人到此并没有停止他那极善于渲染情绪的笔触,再用了一句“别时茫茫江浸月”,来加强环境渲染,构成一种极为强烈的压抑感。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的场景必是销魂摄魄的。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再与那茫茫江月,构成另一幅孤寂凄凉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中折射出来的凄楚、感伤、怅惘,很自然为诗中人物、事件染上了一层浓重的悲情色彩。当读者面对这样一番意境与氛围的时候,在心灵上产生摇曳而无法自已,也是必然的一种效果。

足够的垫铺与烘染,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产生一种浓烈的空谷足音的效果,也就为琵琶女的出场,做好了足够准备。就情节发展的层次而言,从“秋萧瑟”到“无管弦”,再至“惨将别”;然后转而为“忽闻”,接着“寻声”到“暗问”,又去“移船”“邀相见”,如此层层递进,真可谓已经达到“千呼万唤”的效果。诗人还要进一步做足功夫,似乎尚感意犹未尽,又加上了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直到此时,琵琶女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现。

琵琶女不是因为端架子,而是由于满腹“天涯沦落之恨”,才也不愿见人。诗人把琵琶女出场的整段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未见其人,先闻琵琶之声;未闻其语,先心头之隐痛。这样的艺术手段,必在读者心里构成各种各样的悬念,也就为以后情节发展,做足了铺垫的功夫。


第二部分一共二十二句,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弦弦掩抑声声思……初为霓裳后六幺”一共六句,总写《霓裳》、《六幺》两支琵琶曲的弹奏过程,接下来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来描写弹奏时的神态,又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表现出琵琶女在乐曲中,抒发出来的满腹幽怨情怀。下面的十四句,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形象化地表现出音乐的韵律。“大弦嘈嘈如急雨”,即有叠字摹声,又用比喻形象化。下一句“小弦切切如私语”与其相对。这还不够,诗人又增加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再现了一种急促,一种舒缓,两种不同旋律交错出现的听觉效果。又用一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做对比,让视觉与听觉,同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的神奇效果。“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一种无限的想象力,把人们带入了另一个空间,那是一个文字和音乐都无法描述的空间。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堪称旷世绝笔,画龙点睛地从音乐和哲学角度,让诗歌的意境上升至了至高的无为之境。这个停顿是十分短暂的,紧跟着便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曲再由静入动,犹如千万匹野马同时出动,数万丈瀑布瞬时倾泻,在突然之间,把原本已经渐渐黯哑的曲调急速推向高潮。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可就是惊心动魄的高潮刚刚到来的那一刻,琵琶女当心一画,曲调戛然而止。当大家还沉浸在乐曲中意犹未尽的时候,琵琶女已经停止了演奏。曲虽终结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音乐魅力,却还在绕梁三匝。

琵琶女绝世的技艺,使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品味空间。诗人用音乐般语言再现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音乐形象,而是通过音乐的无穷变化,去表现琵琶女跌宕起伏的心情,是为了给情节的转向,做好足够的音乐性铺垫和情绪渲染。


第三部分一共二十四句,用来表现琵琶女的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诗人省略多余的问话,直接采用了两个肖像描写句子来做了过渡:“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种文字风格也是十分符合白居易文学理论的,在非重点描述是惜墨如金。一个“沉吟”的神态,充分体现了她欲说还休的心理矛盾。接下来,然后诗人又采用了一系列动作和表情的描述:如“放拨”“插弦”,“整衣”“敛容”等,用来展示她终于克服矛盾了心理矛盾,要一吐为快的决心。然后诗人用如泣如诉的笔触,让琵琶女用“自言”的方式,极为抒情地表现了她坎坷的半生遭遇。诗人为生活在大唐底层的艺妓,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将一个寻常的女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从而也深刻地反映了在那个貌似繁华昌盛的大唐盛世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乐伎悲惨的命运。这也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贴近普通劳动人民,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在诗人作品中一种深刻的反映。


第四部分一共二十六句,构成第四部分内容,用来展示诗人贬官以来的孤独寂寞,感慨自己的一世的坎坷与颠沛流离,抒发了一种同病相怜之情。这是全诗篇幅最大的部分,也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咋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者是因为仕途上遭遇打击,被贬到九江的。诗人那种痛苦的心情,孤寂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故而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用来传递出满腹心事的时候,已经拨动了诗人的心弦,不由自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我闻琵琶已叹息”。琵琶女的身世很容易激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呐喊。

为了烘托天涯沦落的效果,诗人用四句诗,描述了自己恶劣的生存环境。“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起到了衬托主题的作用。那种抒情不是一般的感情浓厚,而是可以落千古失落者之泪,让所有失落者找到共鸣的感染力。诗人恰恰因为自身处境和经历,与此刻的环境可以处处相互衬托,故而那种颠沛流离与孤独落寞的悲切,才尤其让读者感慨万千。

同病相怜,同声相契,诗人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将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推向高潮。故事已至高潮,乐曲声自然也进入了高潮,诗人偏偏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不再正面描写,只写了一句“凄凄不似向前声”。如此高潮的艺术技巧,才能使产生意境深远的效果。这种变化多端的故事情节,使的琵琶女充满戏剧性的遭遇可以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也可以使她的琵琶绝技得到最细致的描绘;同时又把诗人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读罢这样的诗句,又有几人不落伤心之泪?就仿佛电影中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满衣襟的画面上,关键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毫无疑义,在满座听客中对琵琶女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人,必定还是诗人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519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842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544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42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46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27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13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69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24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68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9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96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91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6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11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88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71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