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7日随存墨手艺人团队到景德镇游了一个星期。记得十年前我和陈工曾去过景德镇,那时的感觉景德镇比较封闭,市容比较守旧。十年后再次到访,其变化之大令人肃然起敬。那里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青山绿水、时尚风貌带给自己全新的体验。现将行走过的地方整理成亦图亦文的笔记,用于记忆。这是第一篇
(一):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园。
地址:景德镇昌江瓷都大道古窑路1号(预计游览需要半日以上的时间)
景德镇从1980年代开始建设古窑民俗博览园。政府决定把散落在市区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形成了占地83公顷的博览园。那里树林、湖泊成片,小河流淌其中。自然美景、人文历史、陶瓷体验、娱乐休闲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景德镇古窑自五代开始建造,经过宋、元、明、清发展壮大。现古窑民俗博览园保存有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还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风火仙师庙、瓷行等景点。
(1)宋代龙窑(复原)
龙窑为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之一,窑炉依山势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一般以茅草、树枝等为燃料,造价低、装烧量大。龙窑因顺着山坡建造,火焰向上,火力大还有余热,可形成烧造青瓷、影青瓷的还原气氛。
(2)元代馒头窑(异地迁入)
馒头窑是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以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有的窑床平面呈马蹄形,故又称马蹄窑。烧成温度可高达一千三百度,并可形成还原气氛。在景德镇窑工的不断探索下,元明馒头窑的营造、烧成技艺达到了我国传统瓷业此类窑炉的最高水平。
(3)明代葫芦窑(复原)
葫芦窑为景德镇特有的瓷窑,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直到清初出现了蛋形窑(如镇窑)后才逐渐停止使用。明代葫芦窑兼备了宋元时期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整个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和清代镇窑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清代镇窑(原址修复)
清代镇窑(简称“镇窑”)是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窑房建筑为穿斗式木结构,大部分建有二层,底层装匣钵,二层用于储备松柴。窑炉位于窑房中心,占窑房面积约四分之一。
整座窑炉为砖砌体,顶部为砖拱结构。烟囱高大,为下宽上窄圆柱体,用单层砖砌筑,其砌筑技艺精巧准确。窑炉烧成室呈入口大出口小的长椭圆形,进窑门处宽且高,靠近烟囱处逐渐狭窄矮小,故有“蛋形窑”之称。窑长15至20米之间,容积约300立方米,最高处约6米。
烧炼以松柴为燃料,故又称“柴窑”。松柴火焰长、灰分少、不含有害物质。适合烧还原焰,对白瓷,青花瓷,色釉等呈色效果良好。按照窑位各部位火焰流动及其温度分布情况,可以分别装烧高、中、低火候的瓷坯。
镇窑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价值的古瓷窑。2000年7月25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的照片为十年前我和陈工来景德镇参观镇窑时所拍
(5)小器作制瓷作坊(现场有匠人在制作)
制瓷作坊,俗称“坯房”,是制作瓷器坯胎、瓷坯釉下彩绘的工场建筑。
明清时期,景德镇已具备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瓷器制作分工明细,制瓷作坊——“坯房”建筑成为我国古代工业建筑罕见的现存实例,也是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实物例证。如今,古窑民俗博览园的制瓷作坊主要生产小件器物,日用瓷为主,包括碗、盅、杯、碟等品种。胎质细腻,造型规整,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于世。
以下照片为十年前所拍,当时我和陈工参观了古窑民俗博览园,被传统的造瓷工艺深深吸引,惊叹景德镇古代的辉煌与现代的传承。
(1)小器作制瓷作坊
(2)在古窑博物园附近的民窑生产场所参观时所拍摄
(6)风火仙师庙(庙内有对此庙来历和使用的详细介绍)
风火仙师庙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建筑分享堂及后寝两部分,面积为485平方米。
在景德镇游历期间,鹏师傅带领存墨众师徒到风火仙师庙拜祭窑神——童斌。
童斌的事迹在火仙师庙有详细介绍:明朝万历年间,皇帝下旨,令景德镇御窑烧造大龙缸,这种大龙缸,体量大,技艺精,难度高,时限紧。督陶官心狠手辣,匠工若不按时完工,格杀勿论。过程异常艰难,童斌是把桩师傅,他为了大龙缸的烧制成功,为工友们的安全,面对熊熊窑火,纵身跃人烈焰中,以身殉职。
(二): 御窑厂遗址公园
地址:景德镇市珠山区珠山中路187号(预计游览需要半天以上的时间)
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遗存丰富,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窑厂,成为全中国的制瓷中心。遗址留传物包括:明清时期窑厂遗迹,窑炉遗迹,墙体、道路遗迹,古井、古树、窑业堆积物遗迹,衙署建筑及其它附属建筑遗迹。
考古发掘表明,御窑厂的生产组织分工相当完备,具备了制坯行业的各种作坊:舂碓陶土作坊,制作大小圆、琢器坯胎作坊,制匣钵作坊。各种辅助性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铁作等,由专业性很强的工匠担任。御窑厂设御窑若干座,将烧、做两行集中在厂内,形成一个门类齐全,无所不及的大型制瓷工厂。
御窑厂遗址公园可参观的内容较多,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御窑厂考古遗址、御窑厂遗址博物馆、龙珠阁、御窑厂博物馆(现代建筑)、徐家窑、明清时代御窑厂附近的历史街区。
(1)御窑厂考古遗址:
1983年一1985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御窑厂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此后考古发掘不断进行中。2002年开始,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御窑厂遗址进行高级别考古发掘。
(2)御窑厂遗址博物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御窑厂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其后建御窑厂遗址博物馆,用于展示考古挖掘的文物 。博物馆还展示了青花瓷制造过程、各种窑炉模型等。著名督陶官唐英关于瓷器烧制的述著《陶冶图说》也做成图文展示,唐英是雍正、乾隆两朝的督陶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陶瓷艺术家。
(3)御窑厂博物馆(2019年建造完成)
御窑博物馆是一个现代建筑,设计单位如是说:(博物馆)由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拱形结构组成,沿南北长向布置。拱体之间若即若离,有实有虚,以谦逊的态度植入纷繁复杂的历史街区中。这组拱形结构的尺度接近周边传统柴窑, 在大形厂房、现代住宅楼和传统民居间做了良好的过渡。这组长短不一、伸缩自由的拱体结构巧妙地和周边参差不齐的地段边界产生了有机的缝合。
砖材大多采用窑炉维修后弃用的老窑砖,老窑砖是景德镇房屋、道路建设的传统建材。御窑博物馆大量使用老窑砖是传承,也是设计师对传统的尊重。
(4)徐家窑
徐家窑是一座可容300多担坯的蛋形柴窑,1949年后,由建国瓷厂管理经营,主要烧制碗、盘、壶等日用瓷和颜色釉瓷,1979年停烧。2016年1月8日上午,在停烧38年之后成功点火复烧,传承千年的窑工技艺得以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5)御窑厂历史街区:
明、清以后,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扩大了海外市场,景德镇制瓷业因此而蓬勃发展。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不断往城区聚集,在御窑厂附近形成众多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有"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之说。景德镇成为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街区正在修复中,已接近完工。它完整再现了原陶瓷主要原料、工具集散地,生产地,“官搭民烧”窑厂等场所。
(三): 陶溪川
地址:景德镇珠山区新厂西路150号(预计游览需要半天以上的时间 )
陶溪川文创街区是以原国营宇宙瓷厂为核心建成。涵盖商业贸易、酒店餐饮、文化创意、艺术交流、会展博览、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业态。
原厂区是三十多年前建的国营厂,规划整齐,各功能区域的建筑布局合理。新的景观设计非常尊重历史。曾经的一片片锯齿状厂房,一栋栋金字架屋顶的单层厂房,一堵堵红砖墙,高耸的烟囱水塔,不同时代的老窑炉,裸露的管道,墙上的老标语,口号等等保留下来,认真修缮完好。陶溪川的建筑改造尽可能保留每一块老砖、每一堵墙,尽力保留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痕迹,这样,也就保留了属于那个年代的辉煌与记忆。
现在的景观设计使用了钢结构和大面积玻璃,使得原本沉闷的厂房变得具有现代化气息。旧建筑依然保留了许多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新的草坪,水道,水池,玻璃钢结构小筑内敛低调,突显了老建筑的历史感,也将它们赋予了当代气息,整个园区高贵大气。
(1)陶溪川文创街区
(2)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值得前往参观。博物馆展区有令人动容的历史,各种文件、实物等展示,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工业70年的变化——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到关停并转。
除了实物展示,还有有温度的厂房改造和展示设计。博物馆设在原宇宙陶瓷厂一栋老旧的大厂房中,改造设计保留、修缮了原高大的厂房,仅在部分区域用钢结构加建了二层,用于俯瞰原来的生产场所。在差不多两百米长的厂房中保留了两条长长的隧道窑,它们现己成了文物。展区里有一片流动的屏幕,是六七十年代景德镇十大瓷厂青年工人的群象。
(3)陶溪川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