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我和老公在农村婆婆家住了九天。
根据百度百科的资料,这个村子紧邻沙漠,根据村镇的人口平均下来,一个村子的人口只有六十余户、两百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五十人。
1
我第一次去婆婆家时还没有结婚,中秋假期,那时家里还住着窑洞。所有的长辈亲戚们都说着方言,我几乎一句也听不懂,但也乐得自在,不需要勉强自己尬聊。
老公的妹妹告诉我,曾有个堂哥谈了女朋友,第一次带到家里的时候,刚进门就哭了,因为条件差到无法接受。
我从小在城市长大,但老家也在农村,所以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舒服,反而觉得处处都透着新奇可爱。触目可及的各种牲畜,宽敞的院子外面是辽阔的土地,鸡可以散养,门可以不锁,野猫会溜进家里躲在火已熄灭但尚有余温的灶台里抵御夜晚的寒冷,我的狗可以肆意地奔跑,扬起一地的烟尘。
2
去年有档综艺叫做《向往的生活》,节目中常驻嘉宾带着客人一同体验农家生活。节目总是温馨而有趣的,通力合作,自给自足,一起享受悠闲又从容的生活。可事实是,除了掰玉米,这些嘉宾们几乎什么农活也不用做,食材大部分都是经过初步处理的,一天也只够做出两餐。
在农村生活,有太多的事需要自己做,没有半成品。想吃菜就要从种菜做起,养牲畜要自己加工草料,做饭要先烧火,烧火要先准备炭和柴。
在城市里,饿了可以选择点外卖或者自己做;自己做可以在冰箱里拿之前买好的菜或者出门买菜;出门买可以去门口的菜店也可以开车去超市;买菜可以买一整个冬瓜也可以请老板帮忙切下一顿的量。这些选择在婆婆家所在的农村都不存在。
饿了,只能在已有的蔬菜里挑选想吃的,就有什么吃什么;已有的蔬菜大部分是自己种的,没条件种的就吃不到。妹妹给婆婆带的干香菇婆婆不会做,只有我们回来才吃到。我公公对婆婆说:“你尝尝这个,吃起来像肉一样。”
3
我这九天每天的心情都是悠闲愉快的,唯一比较难受的是不能洗澡。
家里有村里统一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房间里暖气也烧得很好,但下水被冰冻住了,洗脸水都要倒到门外去,更别说洗澡。
下水冻住的原因据说是下水坡度设计不合理,留存水很容易冻住,浇热水、撒盐都试过了,怎么也没办法化冻,只好等慢慢开春。
我们住的房子是村里统一筹建的移民新村,据说是村里提供土地和图纸,各家各户自己出工出力来建。装修的时候我去参观过,工人是亲戚介绍的邻村的,活干得很利索,但水电走线走得乱七八糟,毫无章法。
农村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都是可以靠金钱和观念来改善的。家里可以安装淋浴、抽水马桶、现代化厨房、无线网络,愿意的话净化器、扫地机、洗碗机都可以用起来,但工人是没办法选择的。在城市里买的期房两年后才盖好,装修公司的电话已经接了几十个;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对于工人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你几乎没有选择。
4
婚前我很惧怕婆媳关系。我是个连自己妈妈也处得不太好的女儿,更不知道怎样与另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妈妈相处。婚后这个担心基本上打消了,虽然我笨手笨脚,生活习惯也几乎完全不一样,但相处起来却一直是身心愉快的。
我的婆婆不太会说普通话,所以我也不能完全顺畅地和她沟通。和我的妈妈不同的是,她很经常地说起生活上的苦难,但诉的苦里没有委屈、难过或者责难,感觉就只是在倾诉,在说一些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太多的辛苦,在她这里,似乎也只是寻常。
更让人难过的是,我们已经回不去农村,而我们住的城市,也很难向他们敞开怀抱。
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和我们大不一样,不会用稍微复杂一点点的家用电器,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没有工作也没有爱好。没事的时候公公会去村委会边上的棋牌室玩一会儿,婆婆会换一身衣服去村头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如果他们来到我们住的城市,普通话会在第一时间就排斥了他们。
5
我九天没有洗澡,吃肉也吃到很腻味,乡间的生活日复一日也显得很无聊,但离开的那天我的心情很糟糕,笑容也很勉强。
邻居的小黑狗想跳上我们的车,我的狗在车里急得团团转。公公放了送别的鞭炮,然后对着车里的我们挥手再见,摸了摸狗的额头。
回到家的时候正好是家里阳光最好的时候,我却感觉家里到处都灰扑扑的,像是加上了一层黑白滤镜。我回到了自己的家,柔软的弹簧床垫,温和细腻的水流,很舒服、很安静也很冷清。
我的狗频繁地做了两天的梦,它的后腿微微抖动着,呜呜地叫很久。他又开始每天准时坐在我们面前安静地等待出门。婆婆邻居的狗不让进家门,每天吃剩饭,但我不知道,它和每天被关在家里的我的狗比起来,到底谁过得比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