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媒体头条被一篇《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的报道霸屏,引发了社会对“父母过度关爱”的大讨论。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34岁的王猛(化名)一直都是“成材”象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高考成为四川某市级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生物学录取,毕业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
然而,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却是——王猛对父母的满腔怨恨: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电话、QQ、微信。他工作没有自信,求助于心理医生,甚至准备回高校研究心理学,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的心理问题。
控诉父母:只因过度关爱
王猛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过度关爱”,写下万字长文发给好友,控诉父母“肆意操控”、“缺乏亲情”、“只爱炫耀”,以亲身血泪告诉这些年轻父母“哪些事情对孩子不能做”。
万言信开头文字(红星新闻图)
而他的父母,曾经也受过高等教育的“50后大学生”,竟不知道儿子为什么如此狠心选择决裂……
中国的家长是不会认错的家长。
立场的不同,对“爱”理解的不同,导致双方内心症结无法化解。父母眼中的“爱和付出”,对于王猛却是“伤害和枷锁”。有网友评论:“儿子一直在等父母一句抱歉,父母则在等儿子一声谢谢。”
代际冲突:影响成长的普遍话题
豆瓣曾有“父母皆祸害”小组,聚集了10余万80后成员相互取暖。其中大多与“王猛事件”类似,只是没有如此激烈与决绝。升学e网通第246期心晴FM《为什么,你不能理解我》也讲述了这类代际冲突——
有一个网名为“遇见”的孩子在节目留言吐露心声:
“我高三了,快毕业了,父母总说你毕业了该去学什么专业,但是他们说的我都不喜欢,我讨厌父母给我规划未来!我最想要的不是命令,而是陪伴。”
想要包办一切是父母的通病。主播十一介绍,心理学家们将过度控制子女生活,要求子女无条件服从的父母称之为“专制型父母”。这样的父母把“不许”、“必须”挂在嘴边——不许关房门,不许晚回家,必须考优秀,必须当公务员……
这种专制,将导致两种极端结果:自卑的服从,或是愤怒的抗拒。而服从与抗拒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正如离开父母没有带给王猛预期的安宁,他还是被困在原地,那童年的阴影中。
心理教育:需要专业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指出:“孩子的心灵成长一方面依靠自我和家庭,同时更需要学校、社会专业力量的支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家长缺乏心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即便如王猛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知识分子”,教育孩子也是第一次。社会剧烈变化,当代家长的人生经验已不那么适用,喋喋不休只能引发歇斯底里的反抗。
而学校的传统心理教育也存在缺陷,只能在明显观察到学生心理异常时进行个别疏导,是一个“治病救人”的角色,更别提容易遗漏王猛这样一直“品学兼优”的学生。
俞国良教授认为,“治病救人”是病入膏肓时的最终手段,学校应该倡导“服务式”心理教育,根据学生心理规律,引导学生接纳自我、包容他人,并规划目标、积极生活,走好健康成长的每一步。在这过程中,既需要学校教师具备专业心理辅导水平,也需要科学、高效的心理辅导工具。
据悉,俞国良教授曾主持编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成为了高中生心理检测的必备工具。目前,河北迁西一中等校已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每日课间播放升学e网通心晴FM,缓解高中学子紧张的学习压力。
王猛与父母的决裂来源于小摩擦的不断积累。若是能及早正视并积极引导,或将不至走向如此境况。
所幸的是,经过长期心理治疗与此次公开对话,王猛表示将仔细考虑返家事宜,父母也已在思考过去,要以爱与陪伴来化解这本不该存在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