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有一半的时间我都是在老家度过的,前几天刚回到政治中心。晚些时候,同表妹吃饭,聊到了分开这段时间的日常安排,表妹除工作外,就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无所事事。
我不禁回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是追网剧,聊微信,逛遍天下“剁手网站”。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厌倦了这种对待生命得过且过的态度,开始寻找活着的意义。这期间,我遇见了这本书——《深阅读》。
全书围绕着“深化思想,升华精神”展开,作者斋藤孝在序言中提到了两个方法:
1.与杰出的人物对话,成为其弟子。
2.去大学听公开演讲,聆听其教诲。
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没有放下一切,闭关修炼的勇气;也缺少寻找、对比优秀演讲的富足时间。作者在实际论证和深度思考后,又提出了第三种方法——深阅读。
“网络让我们漂流在信息海洋的表面,而阅读带我们向下深潜,汲取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
网络,包罗万象。但是,信息越泛滥,知识反而越匮乏。相较古代,信息越匮乏,反而成就的“文字英雄”越多。这又是为什么?
01
读书与不读书的不同。
《启动的活法》中提出,“人类基因的99.5%是完全相同的,之所以个体间存在着不同,是由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
而开启基因的方法,就是读书。
书中蕴含丰富的基础知识,作者对待失败的分析总结,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建议。既能协助你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帮助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像我这样的一名设计师,就是通过“读书”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迈入写作这个圈儿。
《极限挑战》里,群众票选的智商担当,非黄磊莫属。但我觉得,其他人也十分聪明。尤其是“水果混战”那期,王迅单凭观察,就能发现游戏规则一定跟嘉宾和摄像的服装颜色有关,然后,思考到此结束。而黄磊就能通过服装的颜色进行预判,与嘉宾所代表的水果颜色产生交集,继而发现决定游戏胜负的关键。
无法抓住事情本质,做出精确的判断,就是导致王迅思考力停摆的原因。
02
发现好书,寻找老师。
“好书”的标准有3项:易读,易理解,有内涵。
作者对事物本质了解的越深刻,行文就越简洁扼要,一语中的。让你有“原来如此”的共鸣。
但是,读书的时候,不要只停留在某句话的共鸣上,或是为作者的某一观点寻找现实案例辩证其真伪。不要把目光集中在“点”上,要有把书中章节内容概括、串线的能力。触类旁通,继而扩展成“面”,方便日后的回想和应用。
一根针和一块饼掉到地上,哪个更容易被找到,就是这个道理。
03
不一定要用眼睛看。
亚比煞就曾在《我是怎么挤出时间来阅读写作的》中提到:
“我到底是用什么时间在读书或者写东西的?!我利用的是上下班的时间。我公司到家里来回路上需要耗费一个半小时,我相信很多生活在北上广的人,可能这个时间会更长。我通常是开车,有时候也会搭地铁或骑自行车。这个时候用眼睛看书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选择的是听书。”
受她启发,在还没看《深阅读》之前,我就利用“喜马拉雅”平台听完《追风筝的人》。通过有声读物,形成画面感,精神自然会保持集中。加上主播时而欢快、时而凄凉的语调,牢牢把握故事节奏,扣人心弦。
此法有助于培养阅读的思想集中力。
04
3个阅读技巧让你爱上阅读。
即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面对罗曼·罗兰成书1200千字,全套1276页的《约翰·克利斯多夫》,只怕还没开始就要放弃了。《深阅读》中作者介绍了3个技巧,帮助我们重新唤起阅读的兴趣。
1.【转换阅读】将内容收为己用。
将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讲述时,不要采用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悟、体验为主,比如对哪部分感兴趣或印象深刻,加上自己的体会。
2.【据点阅读】汇集更多知识。
以某本书为契机,拓宽读书的广度。以人物或是大时代为背景,搜集与之有关的其他书籍,或是作者同期的其他作品,解读更多的知识与信息。
3.【快速阅读】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
在对小说的时代背景,登场的人物关系有了整体把握后,采用略读情景描写,重读人物对话的方法,最低也能完成每小时100页的阅读量。
一本本积累,形成自己的森林。
八月虽然过去了,但阅读还在继续。愿你也有从零开始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