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里有提到一个关于“好人”的概念,但这里带着引号的“好人”并不是绝对意义或者相对意义上的褒义词,书里借《画皮》诠释了“好人”:好人的面子,鬼一般的里子。
跳脱心理学的框架,我们心里对于“好人”的定义其实也很模糊,什么样的人能够称之为“好人”,究竟要做到多好才能被公认为“好”,并没有清晰的标准。好像有这么两种情况,要么是这位好人做了一件对我很有利的事,而我从中获得了超出我预期的好处,所以我觉得他很好很棒很nice,要么是这位好人做了很多符合社会公德甚至超出社会预期的善举,人云亦云所以他好,但谁也说不出具体好在哪里。
书里对于“好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且罗列了很多种好人心理。基本上可以归结于好人都是被迫成为“好人”。他在对你付出好的同时承担了很多不好,而很多的不好淤积起来会让这位好人成为一个满脸怨气或者疾病丛生的人。又或者他成为“好人”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好才想要通过对别人的好来弥补自身不好的负罪感,是一种庞大的移情作用促使他通过“好人”的面子完成对自己鬼一般的里子的包装。
看到这里我想到自己曾经有过一段很自以为是的阶段。可能是闲书看多了有点自我膨胀,那个阶段的我有一种非凡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凭借书本上的知识带给大家莫大的帮助,相信自己能够学以致用而且大用于身边所有朋友。具体情况就是我会很主动地去听朋友们的抱怨,并且根据他们抱怨的事情给出一个我认为对我认为好的“建议”,然后强迫他们按照我的建议去做,并在收获结果的时候沾沾自喜。事情演变到最后可能别人并没有主动抱怨什么,而是我自以为是地觉得他对于某件事情怀有怨言,从而非常托大地对之谆谆教诲。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多蠢事真是汗颜不已。
这个阶段持续了蛮久,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承载了很多负面的能量,并且变得异常敏感,对很多别人无意为之的小细节捕风捉影暗自揣测,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惶惶不可终日。
现在想想,这个阶段大概就是想要成为“更好”,但是却用错了方式。把自以为的好强加给别人,希望能够借由他人的赞誉来满足自己追求“好”的心理。但事实上,首先,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认定,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好”;其次,不同的人会有认知差异标准不同,在没有磨合的基础上强行灌输有差异的理念会适得其反遭受嫌弃而不自知;再者,最重要的是,变相承担了很多莫须有的负能量,而且还是自己去化缘来的,把自己的心情弄得糟糕无比,得不偿失。
很多年之后我才懂得,不要轻易论断人,别人持什么观点都有你所不了解的内情。
而我最近却被人轻易论断了。
朋友Z沉迷于上段感情不可自拔,看到前任和女友开开心心潇潇洒洒,反观自己始终孤单一人心里不平衡,所以跟我诉苦,觉得自己还放不下还不能够轻易展开一段新的感情,也没办法不负责任地通过新恋情来缓解自己的郁闷。并且Z觉得我也如此。What?
把时间拉长一点从我和Z聊天时胡侃海扯无意提到私事开始到如今,坦白说Z在我这里硬塞了很多不怎么愉快的情绪和相当多的负能量。而我在听到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时本能反应是去说一件相似的经历,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别人的,希望能够通过同理心去降低她对这件事的负面感知,起码可以有“哦,原来你也如此”或者“原来还有人和我一样”这种自己并不孤单的感受。我一直以为这是最好的安慰方式,没想到有一天会把自己绕进去。这个轻易的论断就是个导火索,引爆了之前所有积压的负能量火药。
《欢乐颂》里的小蚯蚓失恋求安慰,樊大姐劝慰她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朋友不是树洞,深以为然。大家能够成为朋友可以有很多种漂亮的理由,比如缘分,比如志趣相投,比如磁场相吸,但没有一种解释是他可以成为你的树洞去吸收你所有的负面情绪包容你所有的缺点,这样的人不是朋友,是心理医生,要付费的,很贵。
朋友不是树洞,没有义务承担你的负面情绪。你所有坏的不好的情绪请先自行消化百分之八十,再将剩下来的百分之二十通过自黑自嘲耍贱卖萌的方式来传达,大家都愿意买单。但如果你将百分之八十的负能量全部倾倒出来,即使当下被迫承担了这许多无妄之灾,偶尔为之也许可以洞察亲疏,长此以往,朋友终究会散。
具象一点说,有两个朋友找你聊天,一个祥林嫂,一个骚浪贱,我肯定会选骚浪贱的那位朋友,别的不说,图个开心嘛,谁想天天听人神叨叨说些村门口二姨家小舅子的太姥爷媳妇儿养的狗怎么扯犊子。就好比《欢乐颂》里小包总为什么比奇点大叔更有人缘呢,因为小包总是骚浪贱的代表性人才,随时发骚,四处浪荡,时刻耍贱,分分钟逗得安迪哭笑不得。
我想大家能够成为朋友都是不知道几世烧香修来的缘分,还有天地人的无条件配合,这样的难得,有时候还会输给时间输给距离输给很多原本没有想过的因素,那我们还拥有着的情谊,为什么不好好珍惜?
p.s.这年头没点心理疾病都不好意思出门,所以呢,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过不去的,等到都过去了再回头看,真的也不过如此。现在这个焦虑彷徨的状态可能是最好的转机,请睁开眼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太多美好还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