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父亲节,看到了脱不花(罗辑思维的CEO)在罗辑思维《关于成为好爸爸清单》下的留言。
妈妈需要控制自己的控制欲,不要用自己的育儿标准强加给爸爸。父亲有父亲的游戏规则,尊重并且放手。
着实拿着手机有种被电击的感觉,这些年,看到了太多的妈妈说爸爸不参与养育的漫漫长路,觉得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辛苦(带孩子的确异常辛苦),吃喝拉撒玩睡教育都是妈妈一个人在操心,网上甚至有个专门的词形容这种养育模式:
丧偶式育儿
武志红在他的《巨婴国》(这本书已被禁,通常禁书都值得一读)也写过这种家庭的模式:一个超级焦虑的母亲,一个严重缺席的父亲,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在这种模式下,孩子得到母亲的爱,表上看起来很多,但是容易被吞没,没有自主权。父亲在家里喜欢回避,既回避与妻子的沟通,也回避与孩子的高质量的陪伴。
但是深究下这种模式,通常妈妈都是一个控制欲强,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身上,追求完美,不允许出现半点不在自己把控范围内的事情。有两类这样的妈妈,一类在育儿上很勤劳,看了很多育儿的书,关注各种育儿专家公众号,微博,懂得很多理论知识,遇到问题喜欢百度查原因,处理方法和别人的经验,我曾经就是这么一个人。另一类是大母神类型的妈妈,把自己的丈夫当儿子养,不让他做任何关于孩子的事,自我代入觉得他带不来孩子,爸爸想要插手下孩子的事,就说:“男人带不来孩子的,你去做你的事吧!”直接把爸爸逼走。 当然也有两种类型都兼顾的妈妈。
第一类人清高,觉得自我是成长型的母亲,父亲在对待孩子养育这条路上不看书,不学习,还不配参与孩子的养育上来。第二类人是母爱太泛滥,在自己孩子上发挥母性光芒还不够,还要在自己丈夫身上发挥一下。这两类人都容易情绪化,都会在带孩子上抱怨爸爸不参与。
常跟人抱怨:
“他会有什么反应? ”
“火烧到屁股了,孩子哭死了,他也不会去哄一下的。”
“家里所有的事最好都别烦他!”
“他只会盯着手机!”
实际上爸爸的不参与,有妈妈的意志作用,妈妈会习惯性的把爸爸逼开:别考虑爸爸了,他什么也做不好。
比如: 父亲给孩子玩手机或者电脑游戏,第一类妈妈就很神经质,觉得玩游戏是十恶不赦的事情,伤眼睛人又没有上进心。把游戏想的一文不值。完全没有看到游戏里高效的学习能力和随意应变能力。
又比如:学校要组织活动了,第二类母亲了解都不了解下父亲有没有时间和意愿,就直接说,你别去了,我去参加吧,反正你去了也弄不来。连爸爸参与的机会也不给了。
渐渐的爸爸本人也认同这一点,默默的一个人躲在某个角落玩游戏抽烟,你叫他多次,他才嗯嗯啊啊一下。然后恶性循环,妈妈再一次肯定,看吧,他什么都不做。如鸡和蛋的问题一样,到底是爸爸什么都不做导致了妈妈的抱怨,还是妈妈的抱怨使爸爸远离。
不过就算再全能型的母亲也不能方方面面都做到,爸爸往往能给出问题或者事情的不同角度,也能产生不同的育儿效果,养育路上爸爸的作用不能缺失。
妈妈们的本质是百分百的控制,不肯放弃丝毫的安全感,而反面是放手和自由。把脱不花的那就话再看一遍:妈妈需要控制自己的控制欲,不要用自己的育儿标准强加给爸爸,父亲有父亲的游戏规则,尊重并且放手。
最后给几条如何让爸爸参与的建议:
- 多偷懒,平时多安排自己的个人时间,多跟朋友出去玩或者独处时间,不要孩子一哭一闹,自己永远是第一个冲过去解决,屁股多坐一会沙发,动作慢一点,给爸爸反应和处理的时间。
- 如果真发生某些对孩子有伤害的事,比如运动受伤了,不要埋怨和神经质,孩子长大的过程磕磕碰碰难免的,爸爸其实有时候比妈妈还心疼。
- 多沟通,如果觉得爸爸有实在做的不好的地方,多心平气和的沟通,听听爸爸怎么想的。给建议的时候,口气尽量是商量或者问爸爸觉得是否可行,而不是下命令的口气。
- 不要想当然,认为爸爸就是做不好带孩子这件事的,要毫不吝啬的多赞扬和肯定。
- 多给自己信心,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和时间,爸爸能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