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重点提醒:人的格局高于所处位置,不一定是好事。或许从国际形势、地方政策、企业战略、管理科学角度你的做法都对,但还是请你再回头看看上司的简单要求。
我见过的多数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受害于虚妄的傲慢。这个世界上有很有成就的大人物,他们的伟大不是建筑在跨越时空,俯瞰人类的格局之上,而是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进之上。当你坐在飞机上你是找不到回家的路的,而一万小时中的每一小时都能让你与目标更进一步。把目光从全人类收回来,聚焦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上面,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上司、对同事负责任,这就是我想说的、我想做的。
什么叫人的格局?
详细说:人在不同规模、不同人群、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等不同维度下,定义目标的坐标、权衡利弊的角度,配置资源的优先级就是人的格局。
人的格局就是,站多高,看多远。
解答问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韩信,胯下受辱的时候,围观群众都觉得不能忍,但韩信可以忍,因为市井群众对比的是奋起反击可能的伤害和我的面子;韩信对比的是奋起反击可能的伤害和未来收益。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不是不怕死,而是对比死亡和千古留名,后者对他的优先级更高。
是否有必要培养大的格局或怎么培养?
取决于你的人生目标、拥有资源和所处地位。
如果你所处地位高于自身格局,例如;为一个部门负责,却只按自己喜好办事;管理一个组织,却只想安插亲友。这些都不是错,只是格局太小,未来可能会因小失大,可以选择提升格局。
如果你所处地位低于自身格局,例如:身处基层没有任何管理学基础,却思考上司的哪个错误行为将在5年后给公司战略带来什么影响;普通群众没有任何国际政治、经济学背景,却担忧美国的C型包围圈,罗斯柴尔德的货币阴谋。这些都不是错,只是格局太大,现实可能会好高骛远,可以选择降低格局。
如何提升或降格局?
1.不断提醒自己,区分目的和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离开目的,无论是阴谋还是智慧;无论鲁莽还是果敢;无论是迟疑还是审慎都是手段,都没有意义。
2.不断总结反思。存在无意义行为很正常,固持己见,背道而驰就没必要了。
(二)
一个人“格局”的养成,和下面两件东西有关,如果你经常往这两方面上去思考问题,格局自然而然就会大起来:
一曰“历史的深度”。就是我们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是看它短期的成败、得失和荣辱,还是能放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之下,去思考它的价值和意义。可能知乎上某些朋友,会为今天抖了个机灵并且半天刷上200票而沾沾自喜,但是你是否想过,十年前的自己,在遥想十年后时,理想中的你是现在这个为200票而沾沾自喜的样子吗?或者设想等到十年以后,那时的你再来看今天所做的这件事情,它在你的人生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发挥了什么样的意义。
二曰“世界的宽度”。也许我们会为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比如在一次辩论中说得对方哑口无言,或者在一次考试中拔得头筹,或者被某位师长夸赞为天资聪颖、前途无量。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仅仅因此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那格局就太小了。你要想想此时此刻,世界的某个角落,也许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也许在波士顿的一间公寓,也许在日内瓦的一间实验室,或者,甚至在深山中一栋隐居的木屋中,有一个和你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在构思一件伟大的作品,或是在探索最前沿的思想,或是正在酝酿一个伟大的发现。而你对此全然无知。你只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并臆想自己是这个小王国的君主,全宇宙的中心。
对“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宽度”的发现和思考,可以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宽广和开放的心智,养成更大的格局。但是,“格局”这个东西,也与你的天赋有关,与你的遭际有关,与你的命运有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你无法安排和设计你的天赋和命运。
事实上,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所谓“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我想在此基础上稍做发挥,提出四个层次的格局来,并从“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来阐释这四个格局——
零度格局:“盲众” (即“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故经常大呼“毁三观”。
一度格局:“逐利者” (即“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 (即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man of ideas)的概念源自为刘易斯 · 科塞的著作,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地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的,并且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我在这个问题中就谈到了三位这样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埃尔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 (即“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的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富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
如果我们从人群中随机抽取1111个人,那么有可能,其中1000个人是盲众,100个人是逐利者,10个人是理念人,而还有一位是至善之人。当然,并没有必要倡导人们都往理念人或者至善之人的格局上去发展。因为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你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像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