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是一本真切吸引我的书,为了读它,我可以废寝忘食,因为感觉它能触动生命深层的共鸣。
Before-reading
读前看到介绍如是写道:“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
While-reading
3月3日
今天看完了第一部分——我理解的这部写的是塔拉上大学前在家的经历,记下了以下令人动容的笔记。
上大学的哥哥泰勒对妹妹塔拉说: “外面有一个世界,塔拉,一旦爸爸不再在你的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在哥哥的影响下,塔拉去上网搜索大学信息,看到了电脑屏幕上的大学:“整齐的、颜色如太阳花石般的砖砌大楼,周围绿树成荫。美丽的人们边走边笑,胳膊下夹着书,肩上挎着背包。看上去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部欢快的电影。“
因为哥哥泰勒的影响与鼓励,塔拉感觉:”那扇门开了一道缝,我透过门缝往外看。“
当不到17岁的塔拉爸爸要求她冒着脑袋会被机器削掉的生命危险去给机器“喂铁”哥哥肖恩想保护她时,爸爸愤怒地低声说“我让她做,她就会做。否则她就别住我家。”
当她内心动摇时,妈妈许久未有的力量鼓励了她:“在我所有的孩子中,我原以为你才是那个穿越熊熊大火冲出这里的人……你不要留下,走吧。不要让任何事阻挡你走。”
终于,当遇到哥哥肖恩躺在血泊中,她选择带哥哥去了医院,而不是听从爸爸的安排带哥哥回家让妈妈止血时,年少的塔拉终于有了反抗爸爸的力量。她觉得“路上出现了一个岔路口,我走了一条路,而他走了另一条路。那晚之后,对于去还是留我再无疑问。”
在别人的故事中看见自己,当我为这些情节和语言动容时,我想起了我离开家与家乡,曲折追寻大学梦的经历;看见了我离开家又对家充斥着复杂的情感;想起了我如何慢慢相信和肯定自己的感觉和声音,而逐渐走在活出自我的路上。这每一段都是印象深刻的时光,有真切的内心冲突,每一段展开来都能写成长长的生命故事。回头来看,这成就了一段段珍贵的勇敢的成长之路。随着书中的女主角塔拉看到这些时,又充满了一种由内而生的力量。
3月4日
今天一口气看完了第二部分——塔拉进入大学开始了自我觉醒与救赎之旅。写得很吸引人,以至于平时午睡的时间都忍不住继续读她的故事。
塔拉自己在第二部分开头写道:“我开始了一段觉醒之旅,对哥哥,对父亲,以及对我自己有了基本的认识。我已觉察出我们是如何被别人给予我们的传统所塑造。而这个传统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我开始明白,我们为一种话语发声,这种话语的唯一目的是丧失人格和残酷地对待他人。”
最初,她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位爱他的男孩想帮助她走出家庭的困境。但“他说他爱我,但这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不能拯救我。能拯救我的只有我自己。”
面对亲爱的哥哥肖恩对自己施加的残酷暴力,她一开始还在日记里为他开脱,但后来当她把事情的经过一点点还原看见哥哥施暴时平静的快乐时,内心即使不愿承认,但不得不慢慢明白——他的快乐正源于对我的羞辱。羞辱我并非事出偶然或副作用。那是他的目的。要认识到这点真是不容易!这个哥哥也有保护爱护妹妹的一面——当妹妹处于危险时,敢于向权威专横的父亲抗衡。从开始怀疑自己对哥哥的这种复杂认识时,她终于开始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开始“坚信活在自己的思想中,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中。”
因为亲爱的哥哥说她是“妓女”,她认为她的存在中有一些不洁的东西,她无法与男孩正常交往。为了重塑自我,她去见了学校附近的教堂主教。“我说着,他听着,将我身上的耻辱感一点点消除,就像一生把感染的伤口一点点治好。”
回家之前,主教让她承诺一件事:“再也不要为父亲工作了。”是的,经济的独立和分离是将混沌复杂的情感分离的开始。
除了帮助她的主教,塔拉身边还有一位贵人——室友罗宾,她一点点在生活中帮助她,鼓励她向政府申请助学贷款寻求支持——而不是像她父亲认为的那样,政府因此会控制你。每年四千美元的助学金让她终于摆脱了贫穷和牙痛的困扰,能专注阅读学习了。
后来,她通过大学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狂躁、偏执、欣快、夸大妄想、被迫妄想。她发现父亲就是这样的症状。于是,她与父亲有了进一步的情感分离。“我只感到愤怒。我想,我们才是付出代价的人。我们一直生活在一种警觉的状态和持续的恐惧之中。因为爸爸总是把信念置于安全之前。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在经历了第一次车祸、二次车祸、垃圾箱疗伤、着火、托盘坠落这些事件后,他仍坚持相信自己是对的。付出代价的是我们。”这点我深有体会,当看到他父亲第二次坚持在天气恶劣的晚上开车回家,又一次发生车祸时,我也非常愤怒。想起了我的父亲,即使曾经因为酒后骑摩托车出过一次车祸,他还仍然会抱侥幸心态酒后骑车。这让我为此大为恼火,甚至有一次在家庭聚会中生气地离开。我知道,当他坚持自己错误的行为时,付出代价的除了自己,还有家人。
除了愤怒,情感分离,她换了居住的环境,“决定尝试过正常人的生活。十九年来,我一直按照父亲的意愿生活,现在我要试试别的活法。”
同时,因为“我知道误解被纠正时什么感觉——改变重大的误解便是改变了世界。”她开始感兴趣通过研究历史学家来研究历史,并因为自己勤奋的优秀表现,获得了去剑桥大学学习研究的机会。
在剑桥,即使她的论文获得了教授极高的评价,并支持她来剑桥继续深造。她会犹豫自卑,会在新的自我与记忆中的自我之间不断摇摆,剑桥的克里博士对她说:“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的因素来自你的内心。” 回来后,她收到了赏识她的教授发来的来剑桥深造的奖学金申请项目,并顺利通过。即使父亲仍反对,她仍然踏上了去英国剑桥之旅。
离别时,父亲的脸充满了爱意、恐惧和失落。塔拉写道“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他无意中吐露过……”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晚上10点多,本是该睡觉的时候。但我还是忍不住开启了书的第三部分,想要了解塔拉接下来的生活。只是意外的是她的自我救赎是如此的曲折,即使读了那么多书之后,她仍然有那么多的反复和挣扎,甚至自己差点疯掉……在心理医生和知道底细的男友的支持下,才慢慢走出困境,恢复平静。只是,这时的她,已回不去父母的家了……
After-reading
读后,去豆瓣看书评,想看看别人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本书的。从几篇好的书评中摘出一些我喜欢的观点。
“尽管塔拉的经历具有独特性,但她的故事所映射的问题却是普遍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女孩该如何追逐自我?自我意愿与家庭责任之间要怎样平衡?” 这也是吸引我阅读、引发共鸣和思考的问题。
关于教育
通过写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一种答案。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她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她曾活在父亲确凿的规训之下,是主动寻求教育让她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接受教育,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斓。
在她看来,教育的核心理应是自我创造,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习不是被某种权威教导和规训,而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以此不断用知识扩充自己,丰富人生。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关于原生家庭与自我
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书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间划出难以修复的深深裂痕。她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家庭终究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厘清是非对错的所在,有时它给你温暖,有时它令你刺痛。尽管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塔拉在奥普拉的节目上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获得的和失去的同等重要,她感激这个教育打开的新世界,却也还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有人说:“当你选择做一个家中最与众不同的人,就注定与家人渐行渐远。“
王尔德说:“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我们对自己的定义来自于自身而非父母,如果能够先正视父母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或许能得到释然。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他们自己也有几十年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如果把父母的烙印打在自己身上,那只会陷在自我怀疑的怪圈里。
无论与父母关系如何,成长都是一种远离。无论我们是否真的离开家乡,当我们经济独立,能够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从原生家庭脱离,形成全新的人格。这也是塔拉反思教育对自己的意义。
塔拉写下此书本意为梳理自己遗失的东西,获得一种平复和慰藉,但现实似乎将她推得更远,让回家的路变得更加艰辛。
此书的出版在国外掀起轰动,塔拉的父母被网友扒出,遭受嘲讽和谩骂,影响了事业,不得不寻求律师的保护。但他们说,他们爱自己的女儿,不会因此书带来的影响而做出伤害她的事。这个现实的番外故事更让人动容落泪。
就像塔拉在文末提到的,我们都比故事中的角色更为复杂。在纸上回忆自己所爱的家人,不可能捕捉全部的意义,理出一条清晰的路。
自己的记忆只是一种声音,记忆之外,或许在从旁讲述着另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父亲对孩子的爱,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偏执和恐惧。
而在故事之外,我们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可能永远隔着一个缄默的爱的距离。
2020年度10本 喜欢程度:*****
参考资料:
1. 此刻(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610102
2. 郭舒简(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87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