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这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说实话,我的内心有些惭愧和懊悔。惭愧和懊悔的是以前自己没有好好阅读。
其实,这本书已经入手近10年了,还记得是在树人小学的科研室。买来后跟随我四处搬迁,但都只停留在大致翻阅层面,没有认真研读过。这次跟随叙事者的5月共读,再次取出这本书来,从头到尾地仔细阅读。
我一边读一边羡慕团队里的那些年轻人啊,在还没有养育孩子或刚刚养育孩子的初期,就能读到这本中国的教育经典。我一边读也一边反思自己的育儿经历,许许多多在家庭中陪伴女儿成长中的情景画面时常浮现于脑海之中,让我心里总是泛起阵阵涟漪,觉得有诸多遗憾。
惭愧、懊悔、羡慕、遗憾,一边读一边交织着这些复杂的情感。为这篇读后感拎出所要表达的主线来绞尽脑汁。
这本《家庭教育》,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陈鹤琴先生的作品。
陈鹤琴,浙江省上虞县人,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一生主要从事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一共总结了101条原则,通俗易懂而富有智慧。对于今天的中国父母而言,每一条仍是鲜活的有益的。2006年的这一版全书分为了13章(原版只有12章):第一章 《儿童的心理》;第二章 《学习的性质与原则》;第三章 《普通教导法》;第四章 《卫生上的习惯》;第五章《卫生上的习惯(续)》;第六章《游戏与玩物》;第七章《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第八章《小孩子为什么怕的,为什么哭的;第九章《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第十章《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第十一章《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第十二章《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第十三章《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
书的最后部分附录里收集了1935年——1948年,陈鹤琴先生关于《怎样做父母》的系列文章和讲稿。
这是中国教育专家在1925年撰写的一本研究家庭教育的书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愿天下父母共读之》为题作序。
陶行知这样评价写道:“这本书出来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我深信此书能解决父母许多疑难问题,就说它是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有志儿童幸福者,倘能拿此书来做个基础,再谋进一步的贡献,那就更是我们所希望的了。”
虽然这本《家庭教育》已经出版近一个世纪之久,但却依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读着这些教育先贤们的文字,触摸着他们的思想,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儿童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对国民家庭教育的忧思。他们在努力为中国探寻良教育。
何谓良教育?
在第三章《普通教导法》里,陈先生这样写道:我们旧式家庭往往把小孩子当作“小成人”看待。既叫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子穿起长衫马褂来以限制他的动作,又叫小孩子一举一动要模仿成人的样子。无怪国中多“少年老成”的小孩子了。
陈先生提出了第一条普通教导原则: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接着,陈先生叙述了与孩子交往的情景:
我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当毡毯玩。那时候,在我脑筋里就起了许多感想: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是让他玩弄得着一种经验;是叫他把棉絮丢掉,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仔细一想,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他好。我就对他说:“这是很脏的有气味的,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要一块干净的,你跑到房里去问妈妈拿一块干净的。”他听了,就跑到房里去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然后,陈先生对这件事情处理之后进行了反思分析。
通过阅读,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把陈先生的反思分析进行了归纳:
在家庭里,面对小孩子玩弄破棉絮的日常小事,家长该如何处理?
一般家庭里,有以下三种处理情况:
第一种:夺来替换(强行包办)
陈先生说:倘使我一看见他玩那块破烂棉絮的时候,就把那块棉絮夺来替他换了一块新的,那恐他对于我的动作要莫名其妙,而且又要发生怨恨,他不但要拒绝我的意思,而且还要哭泣。
这种家长在孩子面前是绝对的权威和强势。不由孩子分说,直接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搞不清楚为什么,对家长的行为会莫名其妙,心生怨恨,且十分委屈。
第二种:不夺取制止+命令(强行命令)
陈先生说:即使我不去夺他的棉絮而对他说“这东西是脏的,有气味的,赶快去丢掉”这种话,那他虽知道这种东西是脏的,不应当玩的,但是他因为没有好的东西来代替,恐怕他仍旧不肯舍弃的。
这种家长用命令的方式进行制止。虽然说出了理由,但命令的口吻,孩子会心生反感的。有时候,越是命令,孩子越会反其道而行之。
第三种:夺取制止+命令(强行命令)
陈先生说:还有一种教育方法,就是一方面说这东西是脏的,是不好的,一方面叫他去拿一块好的,那他就变成被动了,他自要觉得不好意思的。
这种家长与第二种家长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在语言制止的同时还要加上动作,并强行命令。
而陈先生通过研究儿童,记录儿童,分析儿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经验,寻找到第四种方法:
第四种:说出孩子的需要+行动指导
一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我知道小孩子大概有这种心理,所以以激励教育法去教训一鸣,鸣一听见我奖励他,就很高兴的去改他自己的过失了。
“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要一块干净的。”这样的言语说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听着觉得是站在他的角度来说的,愿意接受。“你跑到房里去问妈妈拿一块干净的。”接着这句话,既给了行动路径,又激励了孩子,使得他居于自动的地位,而且使得他很高兴的去做。
多数做父母的一看见小孩子玩航脏的东西,就不期然而然的去把它夺了来,而且还要骂他,甚至于还要打他。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要有一点不喜欢父母了!还有许多小孩子因为他们父母常常去责骂他,慢慢儿就不以父母之言为意。做父母的一面去夺他手里脏的东西,做小孩子的一面依旧去拿来;做父母的一面骂他,而他依旧玩弄脏的东西。
这种事实,在社会上我们是常见到的。做父母的像这样去教训小孩子,使得小孩子非但不能改过,而且慢慢儿养成顽皮的恶习惯了。
通过这样的透视,我对陈先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细致和耐心,以及慎言慎行都感佩不已。
这也使我回忆起与女儿相处的一件事情来。女儿从小喜欢涂鸦画画,每天早上一醒来,就跑到茶几边去画画。上三年级时,她迷上了漫画书,偷偷地去买了一大叠漫画书。我发现后,采取了第一种方法,使得女儿对我产生怨恨情绪,同时责怪我折断了她学习漫画的梦想翅膀。后来我发现,女儿为了发泄心中愤懑,也悄悄损坏了我的一本书。对比书中的事例,我也发现自己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有诸多的不足和遗憾。
儿童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
实践出真知,要从实践中摸索教育儿童的规律。这是我们应该坚持做的。
向陈老先生学习:观察、记录、分析,研究。探寻中国家庭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