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平
我的家,在柳林。
生活在柳林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天蒙蒙亮,碗团、凉皮、莜面、羊杂割、芝麻饼子就满街飘香,透过窗户,钻到被窝,把吃货们挨个唤醒。不一阵功夫,卖豆腐脑、油饼子、包子、馄饨的小贩用或高尖或沙哑的声音吆喝了起来,整个柳林便迎来了清早,继而沸腾了。
龙王庙附近侯侯碗团当属柳林一绝。除了手艺老练外,一直沿用炭火蒸制,是其碗团保持坚软可口的一个窍门。碗团由荞麦打糊,盛碗蒸制,搅拌凝固而成。红油辣椒和柳林碗团是一对恩爱眷侣,谁也离不开谁。一大早,食客们小跑着进店,慌里慌张地拿起碗团,舀上一匙特制辣椒,便狼吞虎咽起来。严格讲,碗团当属西餐,进食不用筷子,而用小刀或勺子。看优雅女士吃碗团,绝对算得上是一道风景。她们左手端起和了辣椒的碗团,右手纤细的拇指与中指捏住锯条刀刀向碗团中央划下去时,想必是碗团最幸福的时刻。剜去中央的小圈,辣椒和油便流入了碗底,更方便了荞麦和辣椒的交融。美女们吃着香辣柔韧的碗团,脸上辣出了红晕,唇上像涂了口红,这时的碗团已不单单是美食,俨然是天然的化妆师。
吃不到正宗的柳林杂割,或许是你生命里最大的遗憾。柳林杂割,杂而不乱,如超市货架,应有尽有而又井井有条。她既不同于陕北羊杂之浓烈腥膻,也不似晋南羊杂之素淡寡味。卤水豆腐、细干粉条、黄萝卜丝、羊油辣面,在羊骨汤里煮熬,盛到碗里,上边放一炒匙羊杂,配以葱花、香菜、陈醋,称得上色、香、味俱佳了。此时,闭上眼睛,凑上鼻子一闻,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便足以慰藉我们平凡而艰辛的生活,在强烈味觉刺激下,肠胃早已蠕动和叫唤起来。醇香的豆腐、韧劲的粉条、和新鲜的羊杂互衬互补,成为柳林食客心中首屈一指的美食。一碗滚烫浓香的羊杂下肚后,浑身像被熨帖熨了一遍,后背稍汗,精神十足。食客们放下碗筷,便匆匆消失在车水马龙的古街上……
柳林不盛产莜面,而莜面却钟爱柳林,如千里马追寻伯乐。原本是粗粮,经过柳林人的细作,成了餐桌上的极品。莜面鱼鱼、蒸饺、靠烙,不同的形式演绎着不同的味道。其中,莜面旗则无疑代表了柳林人莜面制作工艺的顶尖水平。匠心独运的柳林巧妇们把莜面用开水烫软,和成面团,掐成均匀的饽饽,再用擀杖擀成薄如纸张的面饼,用旺火蒸制数分钟便可出笼。出笼后,涂一层生油,凉过热气,切成条状盛盘,撒上盐、姜、蒜、辣椒、陈醋、芝麻、香菜、黄瓜丝,便让人垂涎欲滴了。
十八米街口的玉红灌肠堪称柳林小吃中的极品。店主夫妇已年逾花甲,仍用精湛地道的手艺养活着自己和馋嘴的食客们。做灌肠选料相当讲究,猪肠要新鲜,荞麦要有韧劲,这一荤素、粗细的巧妙组合,使得灌肠既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去腥膻、和荞麦、及煮熬火候的把握是岁月积淀的功夫,无诀窍可言。这家百年老店正是靠指尖上的功夫才炮制出舌尖上的美味,吃货们早已习惯了为吃而排队和预约。灌肠冷热皆宜。刚出锅时,荞麦尚未凝固,夹裹着猪肠和融化的猪油,散发着麦香、肉香,美味与滚烫经过简单咀嚼,一起顺着喉咙滑下肠胃,滋润着浑身每个细胞。放冷后切块装盘,淋上蒜汁陈醋,油而不腻,柔滑爽口,成为本地男人们压酒的一道经典菜肴。
田家沟侯模把猪头肉生意做到了家。一口大卤锅支在院子中央,周围挤满了排队的顾客。店主用叉子挑起头肉,用指甲一掐便知老嫩。在将熟未熟的一刹那出锅,方可锁住食材营养,保证肉质鲜嫩可口。竹筛上盛出的酱黄色头肉,每一个毛孔里不断渗出胶原蛋白,结成珍珠般颗粒,在阳光下晶莹发亮,诱人直咽口水。不容店主再行打理,饿狼们就已抢抓上称了,一眨眼功夫,货已被一抢而空。抢到的顾客们花了钱,却欣喜若狂,像淘到了稀世珍宝。
沟门前街道更是吃货们的天堂。卤豆干、酱猪蹄、吊炉芝麻饼、油饼、馄饨被自食其立的手艺人做到极致,陈列在久经沧桑、古韵十足的明清街上,散发着独特浓郁的柳林味道……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