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是一个渐渐上钩的过程,上演员的钩、上导演的钩、上编剧的钩。
每次意识到自己上钩之前都会在心里说,哦,原来是这样啊;难怪,我就猜了。直到最终结尾,不得不感叹,居然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处理这个题材(如果说出是什么题材就等于剧透)。
一个爱管公共事务天天上信访办以至于人见人躲的老奶奶,一个凭按原则办事而升职做信访接待的学霸小鲜肉,两个角色撑起了整部戏。全戏不论情节怎么急转深入,都围绕着我能说这个中心思想,并且将我能说的意义进行不断丰富。
两个主角一系列的冲突就像一条绳子上的若干个结,冲突过后的讲和就是将这些结一一解开。每次你以为解开一个结就完事了吧?下一个结又很快拱出来。但不看到结尾,你是不会知道最终那个最关键的结是什么。而只有看到结尾,你才明白编剧导演演员们为什么要这么“下套”。
解结的过程其实也是两个人不断地深入地认识直至彻底理解的过程。然而,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对老年人的理解要做到象电影里那样,几近不可能吧。
年轻的时候,对老年人这个群体都会有固化的标签式的看法,广场舞啊、发中老年表情包啊。对,我们没有兴趣去探究这些标签背后真正的原因,甚至不认为这些老年人也曾年轻过。我们有大把的世界要去闯,有大堆的志向要去实现,我们不是没空,而是有一种幻觉,世界就是以我为中心而存在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至于过去,如果我们没有到过,便与己无关。
只有到了中年,经了一些事,捱过一些苦,受了一些气,看过年轻人甚至是整个社会对非年轻人的一些白眼和冷遇,突然有一天明白,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而老人们也曾年轻过。一旦有了这个念头,再来看身边的老年人,便会有不一样的视角。但我想离理解可能还差得远,但好歹从原来对老年群体的屏蔽状态中挤开了宽容和悲悯的空间。
但我也认为如果向年轻人呼吁或者倡导对老年人的理解是没有意义的,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理解或不理解其实是生理性的,只有身受方能感同。好在年龄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除非英年早逝,每个人都有机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