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一些名人,其中就有李小龙和马云,对比一下他们的成长路径,找到了好玩儿之处。
李小龙14岁开始跟叶问学习咏春,18岁那年去了美国,上了两年职高,考上了华盛顿州立学学习哲学专业,21岁在西雅图开了第一个振藩国术馆,24岁在美国空手道大赛上表演中国功夫,一举成名,同年面试电视剧试镜,26岁主演青蜂侠,27岁创立截拳道,31岁回香港拍电影,第一部电影直接打破香港票房纪录,第二部打破第一部记录,第三部打破第二部记录,1972年公映的第四部票房直到90年代才被成龙打破。被美国人称为功夫之王,被周星驰、成龙、甄子丹誉为偶像,08年成龙李连杰合拍的《功夫之王》是在纪念他,功夫熊猫系列灵感来自于他,这就是李小龙。
而另一个人是马云,他的经历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光辉了,他十一二岁开始学习英语,高考考了多次因为英语好才补录进了杭州师院,毕业后留校做英语老师,业余时间做海博翻译社,翻译社做的半死不活,还不如批发小礼品赚的多,后来遇到个机会出国见识了互联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互联网创业之路,被公司排挤、被骂为骗子,但最终坚持了很多年创立了阿里巴巴,开始走上正轨,后来做淘宝、支付宝,一个比一个火,前年又去美国融资,200多个亿到手,成为首富,这就是马云。
当很多人称他们是天才或者遇到好时机时,我更关注:他们用了多久才开始可以养活自己?
李小龙14岁学习咏春,到21岁开武馆赚钱,用了7年时间,马云从12岁接触英语到当24岁当英语老师赚钱,用了12年的时间。看似年纪轻轻却可以独当一面,不是他们有多天才,而是他们更早的积累。
这种积累不是因为父母帮助他们规划和要求,而是他们自己根据兴趣主动愿意去学习的,甚至在学习的时候都没想过以后会以此为业。
李小龙学习咏春是为了打架,学习前父亲一直在教他太极,为了是磨一磨小龙的暴脾气;马云学习英语则完全出于兴趣,而学习途径则是靠听广播和给外国人做免费导游。
但这些当时看起来没啥意义的事情,却在未来某个时刻帮助他们立足甚至打开了另一扇门。
是不是我们可以有两点大胆推测:
✔在青少年时期,真正的兴趣才开始萌生(在此之前可能只是好奇和探索)。
✔而这些萌生的兴趣,如果得到持续的发展,很可能在未来成为自己腾飞的翅膀。
与此相反,我也有几个思考:
1、过早培养孩子的兴趣恰不恰当?
一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报一些所谓的艺术特长学习,这些艺术特长,可能孩子并不喜欢,但家长会认为,孩子小,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啥,未来他就知道我们的良苦用心啦!
但我认为,有这种想法的父母本质上是对自己能教育好孩子的不自信,因为父母不自信,所以才会要求孩子要和别人一样优秀,才要学各种乱七八糟的特长以显得自己更具优势,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是父母过去未被满足的愿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而不是孩子本人的意愿,仅此而已。
2、我们以分数为考量的标准化教育,是不是也在部分程度上阻碍着孩子的成长?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差但是未来到社会上更具适应性,与标准化格格不入的前提,是他们个性得到了发展,优势得到了发扬,而这些正是未来立足于社会的关键,现在教育培养更多的是成绩好的学习者,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应用者,加上父母们对成绩的重视和推波助澜,孩子也会把成绩看成重要指标,无形之中减少了学习之外的探索。
3、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学习成绩也不好?
同上,当有了父母的插手打扰和标准化的教育时,孩子本该放到自然成长上的精力被迫转到了应对父母要求和分数提高上,加上周围同伴也面临和自己一样的情景,只能顺从认同,疲于奔命,兴趣和热情被逐渐消磨,后来干脆什么都没有兴趣了。
插播一个有意思的自我防御理论:当你做一件事情总是被排斥、否定、打击时,你会怎么办?
✔偷偷做,但是被发现,惩罚和打击加倍。
✔放到心里,永远不说,永远不做,这样永远不会被打击。
当你说:我要出去玩,父母说:作业写完了吗?写完再去!
而我们的兴趣就是这样被消灭的。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兴趣,真正的积累?
没有功利性目的,没想那么长远,纯粹的喜欢,没有回报也想做的事情就是你的兴趣,李小龙学习咏春也没想着还可以靠教功夫养活自己,马云学习英语也没想着以后要做英语老师,只是单纯的喜欢,当成职业只是能力达到了,自己又比较喜欢,当成职业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但如果没有过去的积累,也很难为自己打开另一扇门:小龙因为开武馆教拳认识了严镜海,在严镜海的推荐下小龙才得以有机会到空手道大赛上做表演,正是因为做表演才被星探相中,参加了电视剧试镜。马云则是因为英语优秀有幸被补录进大学,也是因为英语优秀破格留校做老师,更是因为英语得以出国,出国后见识到了互联网。
所以,因为兴趣开始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积累之后产生了能力,因为有了能力才遇到了机会,因为机会才取得了成功。
成功只降临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身上,所说的准备,就是能力的准备。
而这些伟人们,无不是更早的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按照学习-积累-能力-机会-成功的路径在成长。
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那些看似没有什么关联的事件,在未来某个时刻都会被紧密联系起来。
关于教育之道,我更喜欢《种树郭橐驼传》里面的理念: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所以,说毕业后学习无用和过早人为开发孩子潜能,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