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挺印象深刻的,我闺蜜再三强调过——不过很遗憾,她不是和我推荐,而是吐槽。
她说她用了半学期来读这本书,感觉就像读一个家庭的集体日记,枯燥无聊,乏味空洞。
我很少听见我闺蜜如此形容一本书,对这本书的兴趣转为了敬畏,后来有一朋友送了我这本书作生日礼物,我连封面都没拆,便束之高阁了。
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是浅薄。
前几日闲来无事清理书架,突然就被书的封面牵住了目光——夕阳下,一个女孩在落日的余晖下舒展双臂,像是在纵情舞蹈,又像是在拥抱湿润的海风。
于是迫不及待地开了封,就着阳台的暖阳,读了起来。
不曾想,这一读,便不舍得放下了。
1.向狭隘的偏见说再见
故事的设定很符合我的胃口,被强制送到斯皮纳龙阁的麻风病人在这座孤岛上过着类似监狱的生活,除了运送货物的吉奥吉斯,他们几乎与世隔绝。
斯皮纳龙阁的人是不幸的,不仅是因为患上麻风病所带来的痛苦,更是那些正常的人对他们的偏见——这被视为一种诅咒,一种畏惧,一种耻辱。一旦被确诊为麻风病,他们将会在第一时间遣送到斯皮纳龙阁,离开家乡与亲人,去另一个陌生的,冰冷的地方。
他们被排斥得太彻底,人们害怕与他们肢体接触,甚至共同呼吸,狭隘地认为麻风病能如此轻易传染。
由于偏见,除了吉奥吉斯,没人愿意与这个岛上的人有任何联系,甚至有人开始排斥送货的吉奥吉斯,认为他从那个岛上携带了邪恶的东西。
由于偏见,一群暴徒带着汽油冲向斯皮纳龙阁,打算清除掉他们土地上的“污点”,若不是克里提斯医生及时阻止,一场悲剧必不可免。
由于偏见,几乎所有家庭都将亲属患麻风病视为一种耻辱,就连受过高等教育的范多拉基家庭在知晓亲家有人患麻风病时,也立刻与吉奥吉斯断了关系。
这种偏见,是留在麻风病人身上最深,最难受的一块疤痕,即使之后被治愈了,他们也要在真正“干净”的路上努力地跋涉。
这种偏激的想法,每每读来总觉得其幼稚可笑,但笑完总会陷入深思,现在人们的思想比上那个时代,可以说够开放了,那为何还有人对艾滋病抱有狭隘的态度呢?
似乎到处都在为艾滋病正名,公交车上循环着艾滋病三种传播途径的知识,学校班级组织“防艾”活动,大街上有自发组织的“拥抱艾滋病人”的公益游行……
可大众还是畏惧艾滋病,即使熟知仅仅是拥抱或是握手无法传染,却还是不敢涉险,他们总在解释:我们不是没爱心,这不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说捐钱的时候我们可没有退缩。”
我看过很多艾滋病患者的自述,他们从被告知患病的那一刻起,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绝望到希冀,从恐惧到习惯,从逃避到面对,他们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无比,而他们最难面对的,是周围人异样的眼光。
那种眼光,像是隔着铁网看沦落在动物园的狮子,恐惧,同情,疏离……
这种眼光将刚从黑暗里挪出来的受害者吓了回去,甚至退得更远。
他们惧怕病魔,更害怕排斥。
“我想在你身旁,微微笑如常。”——歌曲《瞳孔里的太阳》
其实,他们不需要你多么关怀,一个拥抱足矣,他们真切渴望的,只是想被当做正常人来看待。没有歧视,没有厌恶,没有恐惧……只有爱。
有时候,你的“漠然”比你的“退避”更显温情。
正如濮存昕所说:“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和所有艾滋病生活在一个没有歧视的世界里!”
2.向悲痛的过往说再见
索菲娅在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后,大发雷霆。
她愤怒姨父姨妈的隐瞒,她恼怒自己耻辱的出生,她不能接受她被告知的一切事实——于是她决然地离开了世界上最深爱她的两个人。
到了新地方,她本来可以重新开始一段美妙的新生活,却因为困扰进行了一段毫无意义的寻亲之旅。
更重要的是,她的决定与态度深深地伤害了玛丽娅与克里提斯。他们把她当成亲生孩子一样看待,甚至因为两人膝下无子而更加疼爱她,给了她最优质的成长环境。因为爱与守护,在她纯真和无知背后,这两个人承受了那些耻辱过往和流言蜚语,因为爱与尊重,他们深思熟虑,告诉了她身世的秘密。
她的冷漠与逃避却是深深插在两个人身上的利刃,每一次触碰都是撕心裂肺的痛。
索菲娅对这段过往的耿耿于怀,不仅令自己困扰难受,也让爱她的人痛苦不堪。
生活中,谁没有几段不堪回首,一回想便痛苦万分的过往,悲伤是酒,醉过一次就不要再留恋,如果你一直泡在这酒罐中,随时间的耘踉,酒是会越来越醇香,你却会越来越酸涩。
这种酸涩,不仅令你自己生活糟糕不已,也给你身边的人带来消极的影响,你执着于这种状态,最后只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可能只剩下了你孤单一人,你的亲人也好,朋友也好,谁也没有义务负担你长期的负能量。二是将别人也拉下深渊,往往这类人十分在意你的感受,你悲伤堕落,自怨自艾,他们想尽一切法子让你重新站起来,却被心甘情愿堕落的你也拉进了痛苦的漩涡。
我有一个朋友,结束了10年的暗恋长跑,她的暗恋对象最后一次明确地,决绝地拒绝了她,并删掉了她的所有联系方式。她悲愤不已,去他空间留言骂他,对方无奈地删了一条又一条。
她拉上知情的我,噼里啪啦说了他一堆坏话,张口“渣男”,闭口“渣男”,我很能理解十年暗恋一个人,被若有若无的暧昧折磨得快要疯掉的她是怎样的抓狂与痛苦,所以开始几天便总是挤时间听她倒苦水,安慰着她,我自己都没意识到,那段时间我的心情随之也变得糟糕透了,动不动就发火,整个人就像吸收了全世界的负能量一样。
后来她再约我时,我就找借口拒绝了,就连单纯地约我吃饭,我都不敢应着。
过了几天,在食堂与她偶然碰见,她整个人瘦了一圈,憔悴不堪,还没等我问起,她便又滔滔不绝起来:“我还是忘不了他,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明明之前挺暧昧的啊,突然就这么无情地拒绝了,渣男……”
她说,她纠结地睡不着觉,闺蜜总是陪她聊到深夜。
她说,她室友每天陪她去校园外面吃饭,陪她散心。
她说,她妈妈长途跋涉跑到学校来劝慰她,怕她想不开……
我什么都没说,那些说了无数遍的劝慰终究没有说出口,我默默地听着,莫名想到了祥林嫂。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后来?
后来我就看见她一个人往返于食堂了,后来听说她闺蜜和她大吵了一架,决裂了,后来在暑假一起出来玩的时候,我们默契地没有谈这段过往了。
我知道,她总算过了这个坎了,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有时回想到这件事,便生出一些感慨来,如果当时她早一些从那种痛苦中解脱出来,也就不会那么糟了吧。
- 离别时,我们没说再见
这是一曲融合爱恨纠葛的生死悲欢,即使是在最荒凉贫瘠的孤岛,也能开出最灿烂的花。
这本书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关于深情,关于希望,关于悲伤,关于别离,最让我感到温馨的,是分开时他们的道别方式。
伊莲妮踏上斯皮纳龙阁时,她与吉奥吉斯都没说再见。
他们昨天晚上就说好,不说再见,两人都真诚地按商量好的办
佛提妮送知己玛丽娅到岛上后,尽管不舍,尽管留恋,却也没说出那句再见。
“我不打算说再见,”她说,“不仅仅因为它让人难过,而且因为这不是再见。我会再见你,下周和再下周。
同样,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玛丽娅和克里提斯分离时,也没敢说“再见”。
“我不能说再见。”他说。
他是对的。“再见”这个词包含着太多的结局意味。还没真正开始怎么就能结束呢?
为什么不说再见,因为我不愿和你离开。
为什么不说再见,因为我笃信我们会再见。
毕业季来临,离开熟悉的校园,离开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六月的阳光将每个人心上的别离融化,再汽化到空气中,于是满校园都是伤感了。风没有将它们吹散,反而因为不同的情绪融和更浓烈了些,在这种氛围中,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们三年都没这样紧紧得抱过。
但是我们都没敢哭,空气似乎充斥着汽油的挥发物,每一个忍不住的发泄都是一场大爆炸的导火线。
我们一个一个地互相拥抱,凑在一起拍留恋的照片,可分开时谁都没有说再见。
我们固执地认为,只要不说再见,我们便不会分开,当明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的那一刻,看着熟悉座位上的人,还是能像过去三年的每一天一样,微笑地道一声:“早啊。”
后来各奔东西,倔强的背影朝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谁都没有回头——至少我没有——怕满脸的泪泄露自己的脆弱。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被教育着,见面要说你好,分开要说再见。
后来我们长大了,知道有些人深情地说着再见却也不会再见了,有些人假装潇洒地别离,在某个熟悉或陌生的街头紧紧拥抱。
再矫情地说一句:“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