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部含笑的社会人生悲剧,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贾宝玉,一个号称怡红公子的灵魂人物,从小和众多女子们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然而在众多金钗之中,有两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黛玉闻讯气死。尽管高鄂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我不是天生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只是觉得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部旷世奇作之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导演王扶林看到一份调查报告,国内某名牌大学中文系学生,竟没有看过四大名著,而当时国内荧幕播放的却都是阿童木、加里森敢死队等国外影视作品,于是他向台里提议:将我们自己的经典搬上荧幕。正是这个提议,才让红楼梦走进千家万户,而87版红楼梦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不仅因为拍摄的早,更因为它克服了无数个常人眼中的不可能。
红楼梦是一部残书,也被文坛誉为断臂的维纳斯,剧本的改编当时成为了最大的事,为此剧组请来曹禺、沈从文、蒋和森、周汝昌等当时国内顶尖学术研究大师,阵容之豪华空前绝后,让人瞠目结舌,即使如此,编写工作任然耗时两年多时间,但所有人斗志昂扬,且没有任何报酬,为保证演员与原著人物高度匹配,剧组决定采取全国招募和自荐的方式,最终从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153名参演人员,他们中有学生、电话员、服务员,唯独没有明星大腕,甚至有人传言,剧组要找的不是演员,而是书中人物的转世真身,为了让演员真正了解红楼文化,剧组专门在圆明园举办了两期近一年的学习班,参演人员每天跟着红学家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表演;甚至要像大观园中的姑娘们一样,苦练琴棋书画,培养角色气质,正因如此严苛,才让一个个人物,仿佛从书卷中走出来一般,因红楼梦无从考证,服装师史延琴决定,在历代服装中提取最精美的元素,并融合戏剧服装特色,重新进行创作,为了让服饰更贴合人物性格,她给宝玉多用砖红或朱红,因为他心性纯真,待人温暖。给黛玉多为白清之色,因为她忧郁且高冷。为了突出黛玉的诗人气质,她首次将戏装里的小生常用的梅兰竹菊,添入黛玉的服装里面,这种做法也开创了影视剧服装设计的先河,几年下来史延琴共设计服装2700多套,硬生生用一件件服装,给贾府上上下下400多人,分出了层次。
红楼梦拍了三年,史延琴就在剧组住了三年,因常年不着家,丈夫和她闹离婚,为了不耽误拍摄进程,她主动提出离婚,这份执着也震撼了当时所有人。用她的话说:我来剧组不是赚钱的,是为了圆我一生红楼梦的,而当时一个化妆师,每天要画五六个演员的装,化妆师杨树云每日凌晨三点,就爬起来开始画第一个,这一坚持,就是三年多,正因为这份坚持,才让林黛玉的罥烟眉和王熙凤的丹凤眼,如此地深入人心。而像他们这样的追梦人,在这个剧组中比比皆是,作曲家王立平在接到为红楼梦作曲的任务后兴奋无比,他一想到要给这部绝世经典作曲,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骤然而生,以致于深耕原著一年多时间,仍感到无从下笔,每一次导演打电话问创作情况,他总是惭愧至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朝入梦终身难醒,”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四年煎熬最终换来——葬花吟、枉凝眉等13首经典名曲,而最让她难忘的就是这首,声声都是泪,字字都是血的葬花吟,仅此一曲,就耗时一年九个月。为了让曲子完美的被演唱出来,他力排众议启用年轻歌手陈力,并安排她全程跟随剧组,学习红楼文化近三年时间,而陈力也是激动万分,她最早跑到剧组,食堂没有成立,他就一个人在宿舍,吃了近一个月的泡面,正是凭着这份执着,在被王立平无数次骂哭之后,才一遍遍擦干眼泪,重回录音棚。
就在录音演唱渐入佳境之时,家中突传噩耗,她的丈夫癌症晚期,回家照料了八个月后,任然无力回天,留下了她和年仅四岁的女儿,一边是红楼曲,一边是亲骨肉,接着唱还是照顾已经没了爸爸的女儿,是她悲痛之后将要面临的抉择,最终她在母亲的支持下,趁着深夜女儿熟睡之际,偷偷踏上了红楼的征程。在火车上她默默发誓,要做到最好,对得起母亲,更要对得起自己的宝宝,也许正是自己的凄惨多舛,才让本就凄婉深沉的红曲如此的催人泪下。
有人感慨道:红楼梦曲天际响,祗需陈力三分吟,鸿蒙绝音。
然而一曲红楼终是梦,这些艺术家们用一个又一个的看似不可能,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大观园,让我们在短暂的繁华幻梦中,阅尽了人间百态,也感悟了五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