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公司,应该追求效率,还是应该追求公平?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更重要?
类似的很多问题,在过去的思维方式中,似乎都无解。
今天这本书《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中,藏着颇有意思的解决方案。
作者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著名思想家——E.F.舒马赫。
他认为我们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事物,看待自己,都应该从整体思维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看作割裂的原子和分子。
01、世界的4种层次
作者认为:我们的思想中,需要有一张完备的、健康的思维地图。为什么呢?
因为,他曾经去列宁格勒旅游,到了之后想去找几个很著名的教堂,结果发现地图上根本没有。然后他问当地人,说为什么没有呢?当地人说,地图上根本就不印教堂。
他当时感受到:如果地图是错的,要找到想去的地方是不可能的,而且能找到哪些地方,完全取决于别人想在地图上印些什么。
作者反思,在现在的教育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学校教育给出的地图。
就像所有人从小到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以及对自然界的了解、对于人生的理解,全部依托于学校教育所给到的地图。
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到社会岗位上后,发现什么都不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地图上就没有标注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复杂。
那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他认为世界至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无机物层次
比如,桌子是无机物。它是不动的东西,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是可以研究它的分子结构的东西。
——第二个层次:植物层次
比无机物高一个层次的是植物,两者的区别,我们很明显地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会生长、会吸取营养、发生光合作用。
——第三个层次:动物层次
第三层是动物,比植物更加复杂了一点,因为动物有“意识”。
——第四个层次:人类层次
第四层就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是又多了“自我意识”,即能够自我反思、区分我和你,能够知道我们和他们这样的区别。
最有意思的是,以上这些我们不能完全清晰地界定,比如意识、自我意识、生命力等等。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要么有,要么没有,几乎没有过渡形式。什么意思呢?
就是人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哪怕奄奄一息,那也是活着;但是如果死了,就是死了。
02、从无机物、植物、动物到人类的发展进程
——从被动到主动
基于以上,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人,和动物、植物比起来,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植物有多被动,必须用铲子把它铲出来,才能挪到别的地方去;动物会稍微有一点主动。但是动物的主动,全部来自于动机。比如饿了,它会讨好你,要吃东西…
到了人的层面,就有了意志,这意味着:我很饿,但是这个饭不能要,“不食嗟来之食”。
当然,人依然有被动的一面。
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有时候会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原因在于是被逼的,我没办法。这时,会更接近动物和植物的那一端。
但是,如果能够意识到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是可以自己做出选择的,那么你的认知模式就向人的这端进化了。
所以,我们心智模式进化的核心,就是要能够从被动逐渐地走向主动。
——从被约束到自由
人究竟有没有选择的自由呢?作者说:这好比在问“人有没有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
答案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但是现在是不是,不一定。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此刻自由不自由,但你一定具备自由的潜能。
——从分散到和谐统一
人是一体化的,动物、植物介于中间。一体化的进程,要求我们人需要追求内在的整合同化。
人最怕的,就是分裂。可真实的状况是,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割裂当中的。
比如每天上班,你是特别愿意来上班吗?还是说不得不?因为我没办法,所以我来了。但其实不愿意来,这就是割裂的。
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要走向更体现神的那一端,我们就应该是整合的。人处在割裂的状态,就会痛苦、不舒服。
一个人的世界,可以很丰饶,也可以非常贫乏。你的存在层次,将吸引着你的生活。
如果我们认为世界就是机械的,一环扣一环的,一切东西都能用数学和物理学决定,那么就会导致伯特兰·罗素所说的这句话——叫作“不屈不挠的绝望”。
假如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错的,就会陷入一种不屈不挠的绝望之中。
明天继续分享,明天见~~